隨著光伏組件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升,太陽能發電已走出實驗室,從人們眼中的頗具科幻色彩的傳奇來到現實生活中。在分布式太陽能發展較好的德國,峰值負荷已經有一半的電量來自以光伏為主的新能源。以至于今年春天,當日全食的影子短暫掠過歐洲大地時,整個德國全行業動員以應對這一前所未有的考驗。
德國人的成功使分布式光伏技術的可靠性獲得了確鑿無疑的證明,同時也堅定了世界各大國加快推進光伏發電的信心。無論從產業還是部署量的角度考慮,中國光伏業都處于相對領先的第一梯隊,從2012年,中國國家能源局就開始大力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近幾年更是密集發布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管理、并網及補貼辦法。頂層推動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意志不可謂不堅定。然而在實踐層面,參與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的業內人士卻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成本環節:度電成本 "摩爾定律"
成本環節相對透明,趨勢也比較明朗,占成本比重最大的上游原材料和組件,經過過去幾年的大起大落,基本已形成多頭競爭的局面。在全球范圍內,LCOE(度電成本)處于明顯的下降趨勢中,以我國為例,2009年約1元/瓦的項目成本,到2013年已降到約0.7-0.9元/瓦,到2015年,媒體和業界已開始熱議光伏度電成本何時會抵達0.4元/瓦的傳統能源度電成本。無獨有偶,今年4月,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已經出現了4美分/瓦的“驚爆價”。
回顧硅料和組件的歷史價格,我們看到光伏級晶硅的性價特點,或多或少也遵循了計算機領域著名的“摩爾定律”——價格在快速下降,然而性能(轉換效率)卻在提升。雖然這種遵循并不太嚴格,但學界和業界普遍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該趨勢仍有持續的潛力。
也就是說,站在項目開發者的角度考慮,組件價格下降,性能日益提升,這兩個因素都支持項目收益率提高。過往同等條件下不可行的項目,未來就會可行,經濟性的提升只會催生越來越多的項目。然而值得留意的一點在于,光伏項目周期較長,早期的采購投入將固定整個項目的成本結構,未來有性價比更高的組件出現,將使較早的項目背負一些沉沒成本。
收益環節:光伏補貼與并網方式
成本環節相對簡單,而收益環節的復雜和不確定性真正決定了項目的風險。光伏項目發電,回收成本產生收益,一方面牽涉到國家補貼政策,另一方面還與用戶的用電模式及并網模式密切相關。
目前,中國國家層面的補貼政策基于2013年發改委發布的《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每度電補貼0.42元(稅前),期限為20年。此外,一些力圖推廣分布式光伏省市地區也有0.1元左右的額外的補貼。
而在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方式有以下三種:
自發自用
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全部上網
其中,上網電價通常為較低的脫硫標桿電價,一般不高于0.5元;而自用電價通常為工商業電價和居民電價。在中國,以出售給電網的標桿電價最低,居民電價其次,工商業電價最高。
在此情況下,項目若想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則應盡量減少上網電量,力爭全額自用;在自發自用的情況下,又以工商業用戶的收益率要好于家庭分布式用戶。
收益環節這樣的情況,也客觀地反映到了項目投資領域,在我國,分布式光伏項目發展較好的華東、江浙、廣東等地區,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工業電價高,用戶用電量大,自用比例高;
制造業發達,工業用戶資質良好,園區用電負荷大;
政府服務好,補貼及時,電網接入便捷
老生常談:融資難
分析了分布式光伏項目成本和收益環節的特點,也就基本理解了讓光伏圈頭疼多年的融資難問題了。項目投資除了可行性研究外,財務上首先考慮的是內部收益率(IRR)。
光伏項目周期一般為25年。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中,一方面組件性價比可能進一步提升,使老項目的收益率輸于新項目;另一方面用戶用電模式可能或發生變化,例如,如果負荷下降,全部自用的模式改為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勢必會降低整個項目的收益率,在更極端的情況下,如果是工業用戶陷入財務危機,生產無法為繼,負荷完全消失,項目發電全部上網,則將進一步拉低收益率。總之,在漫長的項目生命周期中,收益環節由于用戶用電模式存在不確定性,進而導致三種并網模式的不確定性,最終導致收益率的不確定。
解決方案:金融創新和技術創新
在金融投資領域,不確定性就是風險的代名詞。要解決融資難就要理解金融市場的性格與規律。傳統金融領域對待風險有兩種基本態度,一是規避,二是分散。正如保險公司收取很多人少量保費,來支持少數人的巨額索賠,如果單個項目風險巨大,那么集中多個項目形成片區,或進一步集中多個片區組成資產池,就能夠有效地分散風險,如果資產池中的項目進一步分散在不同的地理區域,經濟地區,就會獲得更好的分散效果。事實上在美國,YieldCo模式的出現和盛行,已經證明了這種金融創新的成功。開發者不但將項目組合成資產包,還更進一步使之成為公司,上市交易。如此,不但分散了單一項目的風險,而且上市公司監管和披露等一系列制度保障,更能解除投資人的顧慮,也更符合資本的胃口。
另一個消除不確定性的思路來自于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在中國市場,這也已經不是什么獨門秘笈了,依托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和互聯網應用,一些項目已經在發電端實現了對系統的實時可測、可控;業界已經開始考慮使用無人機和機器人來執行日常巡檢和運維工作。相比之下,用電端的大數據應用還方興未艾。運用日益成熟的傳感器網絡,來積累用戶用電數據,運用大數據算法來捕捉用戶的用電模式,以今天的技術完全可以實現。未來,獲得用電端體現的模式,結合發電端的光照、風力等氣象參數,就能夠進一步優化項目的設計和部署,從而進一步提升項目收益率的安全邊界。
在我國,分布式光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眼前的挑戰,需要更多的人關注和思考;問題的破解,呼喚技術、金融、制度和法律等方面的創新。作為樂觀主義者,筆者相信這個行業終會成長、成熟、利國利民。
文章來源:新能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