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成本的降低以及國內光伏政策的不斷出臺,國內的分布式光伏市場迎來了快速發展期。很多人接受了“陽光能發電”的概念,但是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一些基本知識卻有待提高。很多不良奸商利用了大眾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認識上的短板,進行虛假宣傳,鼓動消費者購買“物美價廉”的發電系統,導致收益遠不及預期,給用戶造成了損失。
伏妹兒整理了一個光伏發電的基本知識,給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尚感陌生的小伙伴們一個清晰的概念,以防上當受騙。
關于系統配置及使用
分布式光伏系統,一般包含:組件(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直流箱、交流箱以及支架,各個廠家系統設計方案不同,因此,產品的配置也會有差異,但是一般都會保證系統要具備以上五大部件的功能。同時,消費者在選擇系統時,要睜大眼睛,對系統的每個部件進行甄別。例如,部分廠家利用消費者對大品牌的信賴,宣稱自己的系統是某品牌的產品,其實可能只是使用了該品牌的電池板,以這種偷換概念的方式欺騙消費者。
分布式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一般只能在白天使用,同時,由于配備了防孤島裝置,電網停電時,光伏系統也是無法使用的。部分廠家號稱自己的系統在晚上也可以使用,這就表示,需要給系統額外配備儲能裝置,把并網發電系統變成獨立發電系統或者并/離網可切換使用的系統,而帶有儲能裝置的系統是否能夠和并網發電系統一樣,并入電網、享受補貼,國家暫無明確的規定,需要參考當地電網公司的意見。
關于發電量
光照條件是對發電量影響最大的自然因素。目前,市場上對于發電量最通用的算法,是按照平均日照4小時計算的,4小時也是全國全年日平均日照小時數。按照這個計算方法,一個3千瓦的發電系統,日平均發電量應該在10度左右(系統整體效率在80%左右),在實際項目操作過程中,影響光伏系統發電量的因素很多,10度的發電量會上下浮動。
另外,伏妹兒要說明的是,4小時的日照時數只是一個平均值,部分地區的日照高于這個數據。例如光照條件好的西北地區,如果設置到最佳發電傾角,整體系統效率在80%以上,3千瓦系統的發電量基本上可以達到15度左右,在華北、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比較密集的地區,一般來說1千瓦的項目25年年均發電量應在900~1300度左右。如果您遇到的廠家宣傳的發電量遠高于以上數據,那您就要小心了。
關于補貼
根據2013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1638號),規定了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施全電量補貼政策,補貼價格為0.42元/度,補貼期限20年。也就是說,無論是自發自用部分,還是余量上網部分,都可以享受來自國家的0.42元/度的補貼。
某些地方政府為了大力促進本地區的光伏發電應用產業,根據項目性質的不同,在國家0.42元/度的基礎上又自掏腰包給與額外的補貼。
想要享受分布式補貼,需要到當地電網公司進行并網申請,系統安裝完成后要通過電網企業的并網驗收。想要享受附加的地方補貼,要滿足地方政府設定的條件。
伏妹兒要特別說明的是,“金太陽示范工程”早已結束,部分不良廠家還在拿金太陽工程高額初始安裝補貼混淆視聽,廣大投資者在這方面要尤其重視防忽悠。
關于成本回收周期
用戶的收益=系統發電量* 0.42元+余量上網電量*(當地脫硫煤標桿上網電價)+自發自用電量*用戶用電價格。如當地政府有額外的補貼,在上述計算方法基礎上,需要再加上當地的補貼。
按照上文中提到的發電量計算方法,再結合您自己的用電情況,您可以計算一下系統的成本回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