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火火的2016年630過了,中國的裝機量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13GW的安裝量。這個數量幾乎是一般國家幾十年的發展總量。
據統計,截止2016年12月底,中國累計裝機超過70GW,新增裝機30GW。
但是,真正的分布式裝機容量缺不超過6GW。
經過了630,地面電站的問題凸顯,除了限電和補貼拖欠之外,土地的糾紛問題也逐步顯現。
中國的光伏市場焦點又回到了分布式屋頂光伏。
針對分布式光伏融資的問題,又再次被大家討論的最多。大家都覺得融資難,大型電站融資難,大型屋頂電站融資難,戶用屋頂融資難,扶貧項目融資難。幾乎天天都會有朋友問我,我手里有xxx項目,缺資金,你能投嗎?
那么到底是真的融資難嗎?
每天朋友圈里都是:
“xx清潔能源,大量收購全國屋頂”
“求屋頂,條件優厚”
“現在華東地區求購屋頂,面積5000平起,開發費用xxx”
看不懂了。
不是說融資難嗎?
其實,融資并不難,難在沒有真正靠譜的光伏項目。
大家都知道,五大四小、聯合光伏、中民新能還有一些上市公司等等都在大量的收購和正在開發光伏項目,其中甚至包括扶貧項目,這難道不說明分布式光伏融資并不難嗎?
央企通過其集團或項目授信可以獲得低息的銀行貸款,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增發長期持有電站,他們都有大量的資金通道,都需要大量的項目收購。作為電站開發企業,可以自主開發,也可以自己入股自主投資建設電站,最終通過金融方式借助更低的資金成本來持有電站。
然而,核心問題,在于沒有真正靠譜的電站,或者說,這些電站相對較少。
什么樣的電站靠譜?
常規的產權、屋頂、租賃成本這里我不再復述。這里我想說的,除以上條件之外,屋頂業主是否真正了解光伏發電,認可光伏發電,才是更重要、靠譜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只有這樣的業主才能和投資方共同履行電站合作協議,共同保障電站的25年運營。
設想以下幾個場景:
1 如果屋頂業主僅僅是為了那幾塊錢租金,就把自己的屋頂賣了,漏水怎么辦?(屋頂業主可以拒絕支付租金、拒絕支付光伏電費。)
2 如果屋頂把自己屋頂租了,過了一兩年,發現隔壁的園區租金是自己的幾倍,怎么辦?(隨著技術的革新和成本的下降,這是大概率事件。)
3 如果電站由于各種原因影響到業主的生產,業主完全有理由和有能力切斷光伏系統并網。
如果尋找靠譜的屋頂?
在這里我總結了幾個類型的屋頂和大家討論。
政府、學校、醫院、國企、央企、上市公司(非三板)。
該類企業注重口碑,品牌,以及影響力。該類企業基本很少有信用差的企業。企業運營較穩定。企業意志往往不以個人影響。
舉個例子,國企欠電費,國企董事長作為職業經理人完全沒必要因為這個跟光伏開發投資企業打官司。當然這類企業比較難搞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