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在邊境問題上僵持不下的當口兒,印度的光伏業也火上澆油。
上個月底,針對6月印度多家光伏企業聯合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呈遞的聯合請愿,印度商工部反傾銷局(DGAD)正式發出公告,將對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等地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展開反傾銷調查。
這意味著中國光伏組件生產商可能會面臨著高額的反傾銷稅,又一場中印“光伏暗戰”即將打響。
三度對華發起反傾銷是有多大仇?
這已經是印度第三次對中國光伏組件制造商發起反傾銷了。
第一次反傾銷發起于2012年,對象包括美國、歐盟、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及馬來西亞,但并未成案。
2014年,印度再度宣稱將對來自中國、美國和馬來西亞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反傾銷稅,其中中國光伏企業承受的反傾銷稅最高,達0.81美元/瓦(5.0513元/瓦)。
那時,中國向印度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價格約為0.6美元/瓦,反傾銷稅是太陽能電池板本身價格的1.35倍,加上被征收的0.81美元/瓦反傾銷稅,意味著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售價達到了1.41美元/瓦,不再具有任何價格優勢。所幸,這次反傾銷2015年撤銷訴訟。
2014年5月26日,莫迪帶著他雄偉的可再生能源計劃正式就職印度總理。從上任伊始,莫迪便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舉全國之力大力發展新能源,他將太陽能視為印度能源供給的“終極解決方案”,提出了到2022年實現100GW光伏裝機的遠景目標。
與此同時,莫迪也提出主張保護國內組件生產商,要求計劃建設的60GW光伏電站和40GW屋頂項目中每類必須保證使用國內生產組件容量5GW。
如此激進的目標加上政府的支持給印度國內生產商打了一針強心劑,然而具體實施過程中,印度卻不得不面對一系列現實的問題。首先是產能不足,據印度分析機構Brge To India的分析,2016年印度企業共生產了1.33GW的光伏組件,而年均裝機量卻達到了10GW。本地產能遠遠不能達到裝機目標,大部分組件還是要靠進口。另一個因素是價格,據報道從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和組件價格比印度本土的產品價格分別低25-35%和10-20%。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印度制定的保護本國企業的“國內容量要求”將在今年12月到期,屆時將不會有對使用進口組件的限制。這對原本就缺乏競爭力的印度本土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他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聯合起來第三次請愿反傾銷。

印度分析機構Brge To India發布的《印度太陽能地圖(2016年版)》顯示,2016年印度前10家組件供應商有8家來自中國,為阿特斯、天合、晶澳、協鑫集成、比亞迪、昱輝、正泰和中利騰暉。
目前印度光伏裝機量約75%采用的是中國內地廠商的組件產品,15%從美國進口,剩下的由本土制造商提供。由于大部分組件來自進口,本土制造商只有不到20%在開機生產。
印度光伏企業協會稱,從中國傾銷的低價光伏組件已經將印度國內光伏組件的售價下壓了4成。該協會的負責人DhruvSharma稱中國的電池價格在30美分/瓦而印度產品的價格為40美分/瓦。
中國企業價格上的優勢,主要是中國組件生產商的規模效應,即隨著產量的增長帶來的邊際成本下降,國內的產能過剩也刺激了生產商外銷。此外,印度本土多晶硅資源匱乏,比資源豐富的中國本來就不具有先天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