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7年6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2017年6月

前 言

能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安全。內蒙古自治區位于祖國北部邊疆,煤炭、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21號),明確定位內蒙古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戰略資源支撐基地。“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要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工作總要求和“節約、清潔、安全”的能源發展戰略方針,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本規劃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綜合煤炭、電力、可再生能源、煤制燃料等各行業專項規劃,主要闡明全區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十三五”時期自治區能源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自治區能源保持快速發展,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能源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更加堅實,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能源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間,全區累計生產煤炭49.2億噸,居全國第一位。累計外運煤炭突破30億噸,占全國跨省煤炭凈調出量的40%以上,為我國調出煤炭第一大省區。已建成11條500千伏外送電通道,外送電能力2600萬千瓦。2015年外送電量1396億千瓦時,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跨省送電量的17%。累計外送天然氣1100億立方米以上,占“十二五”期間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3%。

能源生產消費平穩增長。“十二五”期間,全區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由2010年4.97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15年5.63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2.5%。原煤產量由2010年7.87億噸增加到2015年9.1億噸,年均增長2.9%,居全國第二位。發電量由2010年2600億千瓦時增長到2015年392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6%,躍居全國第二位。能源消費總量由2010年1.68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15年1.89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2.4%。煤炭消費量由2010年2.7億噸增加到2015年3.65億噸,年均增長6.2%。全社會用電量由2010年1537億千瓦時增長到2015年2543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0.6%,居全國第七位。

能源供應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區煤炭總產能11.5億噸,已建成蒙東、神東(東勝)兩個國家大型煤炭基地,千萬噸級以上礦區產能達到6.3億噸。電力裝機總容量10391萬千瓦,占全國的6.9%,居全國首位。其中,火電裝機7260萬千瓦,居全國第四;風電并網規模2425萬千瓦,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的20%;太陽能發電裝機469萬千瓦,居全國第四,約占全國的10.9%。建成煤制油產能124萬噸、煤制氣產能17.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52%和56%。

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十二五”期間,全區能源結構由傳統化石能源為主逐步向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并重轉變,能源發展呈現出多元化、低碳化的特征。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分別提高至2015年的6.9%和2.9%,較2010年分別提高1.5個和1.2個百分點;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降低至2015年的90%以下,較2010年下降2.6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由2010年的16.4%提高至30.1%;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8.5%,“十二五”期間累計提高3.6個百分點。

能源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截至2015年底,蒙西地區初步形成“三橫四縱”500千伏主干網架結構,蒙東地區500千伏電網初步建設。已建成500千伏變電站28座,500千伏變電容量4830萬千伏安,500千伏線路7576公里。油氣管網建設加快推進,已建成油氣長輸管道29條,管道總里程7936公里,區內里程5089公里。其中,輸氣管道23條,區內管道里程3514公里,年輸氣能力387億立方米;原油管道4條,區內管道里程1094公里,年輸油能力2205萬噸;成品油管道2條,區內管道里程481公里,年輸油能力391萬噸。

能源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區已建成2個億噸級、5個五千萬噸級現代化煤炭礦區,30萬噸以下礦井全部淘汰退出市場。煤礦平均單井產能196萬噸、采煤機械化程度95%以上、資源回采率65%以上,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13,為全國最低。火電單機30萬千瓦以上機組占火電裝機容量的76%,單機60萬千瓦以上機組占40%,新增煤電機組均為3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率先開展國家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項目建設,能源裝備技術水平處于同行領先。

用能水平持續改善。2015年全區單位GDP能耗下降4%,“十二五”期間累計下降18.8%;居民生活人均用電量約為510千瓦時,是2010年的1.6倍。煤電供電標準煤耗由2010年的345克/千瓦時下降到2015年的337克/千瓦時。“十二五”期間新增脫硫脫硝機組容量3100萬千瓦,電廠綜合脫硫效率由78%提高到85%,在5年凈增煤電裝機1979萬千瓦的情況下,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削減2.67萬噸。深入推進天然氣惠民工程,全區使用天然氣人口達到655萬人,占全區城鎮人口的43%。扎實開展農網改造升級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電網延伸工程,“十二五”期間累積投入資金8.6億元,基本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能源體制改革扎實推進。蒙西電網在全國率先建立電力多邊交易市場,截止2015年底用戶成員已達393家,累計完成交易電量1333億千瓦時。蒙東地區大用戶直供電交易有序開展,截止2015年底28家電力用戶和21家發電企業參與交易,累計完成交易電量117億千瓦時。霍林河循環經濟微電網示范工程穩定運行,初步形成集煤(風、光)-電-鋁-鋁產品一體化產業鏈,棋盤井混合所有制局域電網改革試點積極推進。蒙西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啟動實施,已完成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包頭國家級生態鋁業園配售電改革試點積極推進。組建了內蒙古油氣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自治區政府在油氣領域投融資的主要平臺。

能源對外合作不斷加深。甘其毛都、策克、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的貿易量持續增加,煤炭進口量達到2000萬噸左右。跨國送電電壓等級實現重大突破,已形成2回220千伏輸電線路向蒙古國送電,供電能力超過25萬千瓦,年送電量達到11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