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一場持續2分40秒的日全食,讓全美21.75吉瓦的光伏板不同程度地“停工”,但2年前在德國,類似的事情并沒有對電力系統造成影響。事后,很多人將功勞歸于一個無名英雄——PV Leistung in Deutschland。

在它的網頁上,可以看到全德每日光伏發電情況、強度變化,以及99個不同光照強度的區域內,每兩小時一次的實時發電數據。根據歷史數據,PVLeistunginDeutschland在日全食發生前,計算并預報了全德國光伏發電能力損失,成為平衡調度的支撐之一。

如果直譯,PV Leistung in Deutschland應被稱作“光伏數據性能卡片”,但圈內人更喜歡叫它“光伏發電實時監測平臺”。

對于光伏平臺,我們至今沒有看到統一而明確的定義。但觀察已經入場比賽的選手們,還是可以總結出它三個特點:因大數據而生、由互聯網推動、以精準化為綱。

在中國,過去幾年,受制于技術、政策、資本等諸多因素,光伏平臺的比拼始終沒有真正展開,我們也沒有看到明確的勝出者。

但從2017年開始,隨著光伏企業、金融企業和國家隊陸續進場,以及原有平臺的不斷改造升級,我們仿佛聽到遠處的炮聲隆隆。

有專家指出,5年后,各路光伏平臺之間或開始正式約戰。而在拼殺之中,誰又能最終勝出?

三類平臺,都不尋常

PV Leistung in Deutschland的老板,是逆變器行業巨頭SolarTechnologyAG(下文簡稱“SMA”),在2015年被華為取代之前,SMA無論出貨量還是銷售額,都曾多年蟬聯全球第一。而PV Leistung in Deutschland,就是這家公司依托自身數據和智能分析技術,推出的副產品。

和德國的套路類似,中國的光伏平臺,也是由一批光伏組件、逆變器領域的龍頭公司推出的副產品。但是,中國平臺的生存之路更為復雜、也更為多樣。

從2010年至今,我們可以觀察到至少三類平臺。第一類可以被稱為“產品售賣平臺”,它出現在外銷受阻、產業萎靡的2013年。

當時,光伏組件企業心急如焚,想盡辦法開拓全新的銷售渠道。除了建電站,互聯網平臺也被當做方法之一——小企業因受限于規模和資金,多選擇了淘寶、京東、蘇寧等成熟的網站;英利、昱輝等大企業,則以提供組件、技術服務、管理打包等一站式服務為主,推出了多個大同小異的“電子商務平臺”,但無論規模如何,他們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以相對較小的投入,讓普通消費者關注和購買光伏產品。

不可否認的是,產品平臺給行業帶來了新啟示,但受制于技術儲備、市場環境等因素,企業“觸網”的成績并不好,2015年后,這類平臺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第二類平臺,是出現早、但出名晚的“大數據運維平臺”。

早在2010年前后,這類平臺就已經存在,但直到2014年后才真正大放異彩——一方面,作為這類平臺的數據來源,光伏地面電站在2013年后開始大規模出現;另一方面,數據采集、智能管理的便利,直到互聯網+在各行業全面滲透之后,才開始被光伏行業所接受。

從功能上看,大數據平臺和PV Leistung in Deutschland更為接近——主要面向發電商和金融機構,通過收集數據,監測電站運行,進行智能預警和發電預測。因此,有人把它比喻為光伏電站的“保健醫生”和“體檢專家”,通過評估改變技術,以提升發電效率,直擊投資回報不明確的痛點,進而保證開發商和投資者的收益。

直到當下,大數據平臺仍然在光伏行業非常搶手,不同平臺還形成了自己的“獨門招數”——逆變器企業出身的華為和陽光電源,擅長精準預測發電量,優化電站管理流程;具有金融背景的遠景能源,則利用光伏電站評級方面的優勢,為資本提供服務;而綠色電力網等平臺則利用第三方身份,幫助企業完成電站的監控運維。

第三類是出現最晚、旨在讓公眾便于購買、資本容易對接、企業方便售賣的“一站服務式平臺”。

和前兩類平臺相比,這類平臺囊括了屋頂設計、產品售賣、工程建設、金融評估和運維服務等環節,被認為是戶用問題的“終極解決者”。在2015年首個此類平臺PVplus出現時,業內曾歡欣鼓舞。但此后,由于戶用光伏發展緩慢,一站式平臺很少出現。直到2017年上半年,中民投的中民智薈、國家電網的光伏云網先后宣布上線,一站式平臺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而這背后,分布式光伏份額的快速擴張,無疑是重要推手之一。

如果回頭看,不難從這三類平臺磕磕絆絆的經歷中發現一個規律:每種類型平臺的出現和發展,無一不與政策推動、行業變化息息相關。這不由讓人想起曾經的中國首富、無錫尚德創始者施正榮的一句話:“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沒有尚德公司今天的成功。”

一家企業如此,一群平臺自然也會如此。作為政策指導型產業下的產物之一,光伏平臺的發展路徑,必將與常規化互聯網平臺不同。這就意味著,參與者要想適應它,就首先要學會用非常規的眼光和套路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