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能見派”(nengjianpai)獲悉,在9月26日的“首屆中國能源產業扶貧高峰論壇”上,針對“新能源貼不能及時到位”、“收益分配使用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光伏農業難以推進”等問題,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有關人士提出了幾點建議,下一步將形成管理辦法和文件。
國務院扶貧辦有關人士: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4年時間里,我國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年以上,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了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可以說產業扶貧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幾年,為積極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貧困人口脫貧,我們在全國探索推進了旅游產業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精準扶貧十大工程。2016年4月19日,國務院扶貧辦與農業部等九個部門,聯合印發了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到2020年特色產業扶貧目標,制定了支持特色產業的發展政策措施。
今天主要講一講光伏扶貧工作的有關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光伏發電扶貧一舉兩得,既扶了貧又發展了新能源,要加大支持力度。
按照中央的部署,扶貧辦會同能源局2014年在全國六個省區開展了184萬千瓦光伏扶貧項目試點,因地制宜探索了村級電站、集中電站、光伏大棚等多種光伏扶貧的形式,并在2016年下達了第一批516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項目計劃。
2017年我們會同能源局對前幾年的工作進行了認真總結,對各種光伏扶貧的建設模式的利弊進行了權衡和比較,我們認為與戶用系統和集中電站相比,村級電站具有占地少、并網易、建設周期短、貧困戶收益比例高、貧困戶獲得感強等優勢,因此我們考慮將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作為光伏扶貧的主要建設模式。
今年5月,受汪洋副總理的委托,副秘書長在國務院約請了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專題研究了光伏扶貧工作,我辦主任在會上做了匯報,提出了新能源補貼不能及時發放到位,收益分配機制沒有建立,光伏農業難以推進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在國務院的協調下,各部委明確表示要進一步加大光伏扶貧的工作力度,開辟綠色通道在指標下達、補貼發放、電費結算、土地管理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確保光伏扶貧項目的順利實施。
今年6月23日,總書記在深度扶貧地區脫貧攻堅的會議上再次強調指出,在具備光照條件的地區實施光伏支持,建設村級光伏電站,通過收益形成集體經濟,開展公益崗位扶貧、小型公益事業扶貧、獎勵補助扶貧,這些都是解決深度貧困的好辦法。總書記這席話對以村級電站為主的光伏扶貧的模式給予了肯定。
根據中央的部署,8月1日扶貧辦會同能源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十三五光伏扶貧計劃編制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省區能源扶貧部門于8月底之前,將光伏扶貧計劃上報國家。
目前各地的計劃均已上報,我們正在會同能源局核實各地的新增建設規模信息。初步估算一下,今年十三五期間上報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規模大概在1000多萬千瓦的水平。
下一步,扶貧辦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光伏扶貧工作:
一是會同國家能源局出臺光伏扶貧管理辦法,解決光伏扶貧在項目建設、驗收、運維管理等方面無章可循的問題;
第二個是會同國土資源部出臺光伏產業扶貧的意見,對國家下達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項目給予支持;
第三是會同財政部出臺支持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可再生能源補貼及時發放到位的文件;
第四是會同國家標準委制定國家標準,精準扶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與評價導責。規范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與評價要求。
同時,扶貧辦也正在制定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并組織開展全國光伏扶貧信息系統的建設,在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收益分配的使用機制,強化對各地開展光伏扶貧的進度與監管。
光伏扶貧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產業扶貧模式,我們考慮到隨著在指標下達、補貼發放、電費結算、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健全完善,光伏扶貧工作面臨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態勢,各地發展的積極性都比較高,期待也很大。
為了把這件好事做好,做實,提出以下四點意見:
一是明確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要求,各地應在光照資源比較好,具備電網接入條件,消納能力強、班子有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光伏扶貧工作,反對一哄而上,杜絕一貫了之,這是通過光伏扶貧解決地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脫貧問題。
以村級電站為主要的模式,用村級主力建設300萬千瓦左右的小型光伏電站。
地方政府應使用涉農整合資金和東西協作、定點幫扶以及社會資金建設光伏電站,少用信貸資金,提高扶貧收益的比例。
二是完善帶貧減貧的長效機制,光伏扶貧要堅持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完善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利益連接機制,確保光伏扶貧政策紅利更多惠及貧困人口,避免簡單發錢。
村級光伏電站產權歸村,收益到戶,由貧困村進行二次收益,收益分配總要求。
一是設置公益崗位,比如光伏電站的看護員、保潔員、道路維護員,支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就業,尤其是老弱病殘貧困人口和半勞動力貧困人口,能夠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
二是開展小型公益事業,比如村里道路水渠維修,環境衛生整治等。三是設置獎勵補助,主要是獎勵先進,幫助困難。
三是加強光伏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扶貧辦會同能源局指導有能力的單位開展光伏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立完整精確的光伏扶貧臺賬,實現對光伏扶貧工作招標施工、竣工驗收、運行維護、補貼發放、收益分配等全生命周期的評估與監督。
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運營單位要積極配合,信息系統管理的建設,上傳電站的建設和運行信息,地方光伏扶貧主管部門,應利用信息系統加強所在地區的光伏扶貧電站的管理,及時掌握光伏扶貧工程的建設進度,有針對性的加強調度督察,確保電站的建設和運行質量。
四是推進光伏扶貧技術模式創新,各地在實踐過程中應積極創新光伏扶貧建設用地,和建設模式,并與電網接入后期運維,減少用地,提高效益,加大信息技術應用,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對光伏電站管理的智能化,結合電站地域分布特點因地制宜,加強光伏扶貧與各類光伏的綜合應用,比如農光互補,提高光伏扶貧的綜合效益。
剛才說的這幾條意見,都將在近期出臺的管理辦法和文件中予以體現。
本次論壇還在全國遴選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能源扶貧企業和典型案例。
其中包括,國家電網大力推進“陽光扶貧工程”,惠及9萬多貧困人口。中國石化獨創“以銷售帶動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帶動稅收和就業,以稅收和就業帶動貧困地區持久脫貧”模式,讓西藏、青海、江西、安徽、湖南、甘肅、新疆等7省(自治區)11縣(市)貧困地區,走上脫貧之路。三峽集團“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幫扶范圍覆蓋三個人口較少民族聚集的100個村近10萬人。
民營能源企業方面,中利集團實施“貧困村光伏農場”特色農業、種養殖業,創新了“智能光伏+特色農業+農民就業”的精準脫貧模式,并與全國100多個貧困縣簽訂了“光伏+”的包縣脫貧協議,帶動貧困村農業技術、配套業、物流等綜合發展;林洋集團致力于智慧分布式能源扶貧,“牡丹+光伏”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在山東 、安徽、江蘇等地建立扶貧光伏電站,爭做光伏產業扶貧帶頭人;通威集團“思源·陽光計劃”積極發展公益項目,從捐建巴中思源大道、德陽市通威第六中學、成都大學通威樓,再到捐助道孚藏族女孩德吉青初,十年光陰化作暖流,給貧困戶帶來了新生。
本次論壇由中國改革報《能源發展》周刊、北京國發智慧能源技術研究院主辦,綠能幫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根據會議資料整理,未經發言者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