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張寶國
(作者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現為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和規劃協會會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其實在中國,到本世紀初,光伏發電才作為一種民用的清潔能源起步發展,遠落后于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雖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發射人造衛星,我們在電子部的研究所中硏發了衛星用太陽能翼板,可那只是象牙塔中的東西,和民用發電相距甚遠。
現在在中國光伏發電還被用作扶貧的手段,叫做“光伏扶貧”,在國家資助下為貧困地區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所發電的收益給貧困地區鄉村或個人,這樣可以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扶了貧,開拓了光伏市場,發展清潔能源。
我們應該記住無錫尚德的施正榮先生和保定天威英力的苗連生先生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他們正是在本世紀初以企業家的眼光創立了光伏電池生產企業,施正榮先生帶來了光伏技術,帶動了中國光伏電池的工業化生產。當然他們在后來的經營中遇到了問題,但我們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應承認他們的歷史功績。
在那個時候,包括國有和民營的許多企業進入了光伏行業。例如國有的東方電氣,峨眉半導體研究所等。但是大浪淘沙,有成長起來的,也有在市場競爭中淘汰出局的。
后來民營企業協鑫公司、新疆特變電工后來居上,不斷改進工藝技術,降低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建成了年產約十萬噸的多晶硅生產廠,生產成本也從一公斤十幾美元降低到八、九美元,使光伏組件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已經到了一瓦六、七元的水平,使光伏發電的成本逐漸與煤電接近了。青海亞硅公司海外歸國留學人員采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也在多晶硅領域取得巨大突破。由于技術的進步,單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1%,多晶達到19%,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與傳統能源發電成本相當。基本上解決了中國光伏產品的原料立足于國內生產的問題,使多晶硅產品有了國際競爭力。
中國民營企業機制靈活,依靠不斷的工藝改進和技術進步,使得成本不斷降低,例如采用了金剛線切割,降低了硅片成本,改進西門子法降低了多晶硅成本,使中國光伏產品有著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還得益于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光伏發電的配套產品,例如逆變器,不僅有陽光公司生產,華為公司也利用他們在通訊設備制造上的優勢,成為逆變器的重要生產企業。還有生產光伏電池的焊接材料、玻璃基板、鋁型材、金剛線等幾十種配套產品及設備制造能力。是強大的源于草根的配套制造能力成就了中國的光伏產業。
這也是雖然有的國家對中國光伏產品制造貿易壁壘,但卻難以在本國形成制造能力的原因。由于這些光伏原料、光伏器件生產商早期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所以他們沒有政府的直接投資,是從草根企業打拼出來的。
政府的作用是營造了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光伏產品占有了很高的市場份額。既便在美國、歐洲采取市場保護,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的情況下,2016年,我國累計出口太陽能電池仍有746.4億元人民幣。美、歐為打壓中國光伏產品,利用高額關稅進行市場保護,也使得中國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布局。美、歐的高額關稅并不能提高本國產品的競爭力,反而提高了本國光伏發電的成本,影響了綠色能源的發展。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光伏產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弱小的草根產業崛起成為全球行業領頭羊,堪稱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的一個奇跡。
目前光伏發電量在全部發電量中占的比例還很小,也不及風力發電的比重,主要還是價格上還不具備與傳統發電成本競爭,要解決好儲能也是一個重要課題。光伏發電的投資者還希望依賴國家的財政補貼,但是目前光伏發電補貼政策的設計存在缺陷,補貼時間也過長,雖然可再生能源基金的征收標準有所提高,但日不賦出,欠補問題越來越嚴重,事實上現在的補貼政策已經難以為繼,如果非要堅持,最終將制約光伏的發展規模,光伏從業者必須想明白這個辯證道理。出路還要靠我們自己,要不斷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競爭能力。還應引入競爭機制,讓有競爭力的企業優先獲得投資建設資格。
在光伏產業發展歷程中技術路線的選擇也極其重要。我國最早引進寬幅薄膜太陽能生產設備的企業基本都放棄了。漢能選擇薄膜太陽能作為主營業務也受到了挫折。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也有許多因技術路線選擇失誤而夭折的例子。光伏產業正是在這種由市場大浪淘沙的慘酷競爭中前進的。現在各種關于光伏技術的奇思妙想方興未艾。例如特斯拉把電動汽車與光伏發電整體考慮,雙輪驅動,是否能孕育出綠色出行的新社會模式,我們拭目以待。再如美國科學家在大膽嘗試用光伏材料鋪成的道路路面提供能源,估計現在經濟性還會有問題,今后能否實用化也充滿期待。光伏和建筑的完美結合也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一個重要領域,許多采用光伏發電的美麗建筑被設計出來,而不是簡單地將光伏電池板安置在建筑物上。施正榮先生又推出了輕、柔、薄、美的新型光伏產品,布局光伏建筑市場,準備東山再起,我們祝愿他能夠取得成功。
我在任能源局局長時與美國能源部長達成了一項協議,把美國搞的世界大學生太陽能競賽引入到中國來,已經成功地舉辦了一屆。每個參賽大學要設計出完全依靠太陽能可以生活一周的房屋來,明年將舉辦第二屆,歡迎有興趣的單位積極參與。
近兩年國家能源局更加重視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有一段時間甚至爭論究竟應該搞集中式還是分布式。我認為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不互相排斥,要因地制宜,能集中則集中,宜分布則分布,不要人為制造爭論。
歐洲曾提出沙漠行動計劃,在北非沙漠搞大規模集中式光伏發電,用輸電線路送往歐洲。當然他們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這只是個設想。但是如果在中國,只要真下決心干是能夠在西北地區建成大規模的風力、太陽能發電綠色能源基地的。
現在全國性已經不缺電,如何消納這些新能源才是問題。要有大的魄力和決心讓東部發達省份少上電廠,接收來自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綠色電力,又能改善東部省份的環境大氣質量,是對能否有大局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的一個考驗。總書記就利用好青海的光熱資源發展太陽能發電的指示十分正確、十分及時,聽說政府部門正在規劃把青海的光伏電能往中、東部地區,這是一個好消息。在今后影響綠色能源發展速度的制約因素我看不是技術問題,是綠色能源與燃煤發電爭市場的問題。現在已經建起來大量燃煤火電廠,如果電力市場沒有大的增長,消納綠色能源就會成為問題,種種技術性的理由只要想干都是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的,就看是否能下決心,找到辦法增加新能源比重,削減燃煤發電比重。
光伏產業在中國的異軍突起,講述了一個草根產業在中國的崛起的生動故事,它是另一個最好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