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航天機電發布公告稱,為提升光伏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益,確保實現投資收益并保持公司光伏電站的滾動開發能力,經公司第六屆董事會審議通過,同意以不低于經備案的凈資產評估值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方式出售6家電站項目公司100%股權。

根據公告,這6家光伏電站項目公司分別是井陘太科光伏電力有限公司、金寨太科光伏電力有限公司、剛察綠能光伏電力有限公司、剛察禎科光伏電力有限公司、開原太科光伏電力有限公司、淄博耀陽光伏電力有限公司,6個電站合計轉讓容量120.8MW。

【頭條】常規電站交易Or精簡光伏資產?航天機電轉讓國內6個光伏電站項目?航天機電電站轉讓公示截圖

如轉讓成功,可實現稅前股權轉讓收益約2,200萬元。公告顯示,由于公司下屬子公司為上述6個電站項目公司提供組件及EPC服務,且公司在掛牌條件中將設置債務清償條件,故可保障產業鏈相關公司按期收回項目工程款。

航天機電此番轉讓光伏電站項目,究竟是常規的電站交易還是為了精簡光伏資產,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在第三季度多數光伏上市公司實現了凈利增長的環境下,航天機電的盈利狀況并不樂觀。據三季報顯示,2017年1-9月,航天機電營業收入43.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1.04%。截止2017年9月,航天機電總資產為138.48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0.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57.97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4.81%。

【頭條】常規電站交易Or精簡光伏資產?航天機電轉讓國內6個光伏電站項目

航天機電三季報截圖

資料顯示,航天機電是中國首家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涉及新能源光伏、高端汽配和新材料應用產業。根據航天機電2016年度報告,其2016年營業收入為54.48億元,其中光伏業務營業收入為31.90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59%左右,可見光伏業務是航天機電的重心。

航天機電作為一個老牌光伏企業,經歷了光伏行業從低谷到崛起的過程。按理來說在近年來行業的連續爆發中,老牌光伏企業應該搭乘行業東風大賺一筆才是,然而查閱航天機電歷年來的業績可以發現,航天機電的業績卻貌似屢受光伏業務拖累。

從近年來航天機電獲得的凈利潤來看,2014-2016年航天機電所獲得的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1.73億元、2.02億元。但是航天機電在連續兩年實現凈利增長的背后,其營業成本也在逐步上升。從2014年到2016年,航天機電的營業成本從31.06億元增加到了45.29億元。

而根據航天機電2017年三季報,其營業收入增長22.18%的同時,營業成本也上升了33.11%。分析認為,航天機電營業成本的攀升與主要原因在于光伏業務成本的增加。對于2017年三季度2.44億元虧損,航天機電也表示是由于公司光伏組件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及投資收益同比減少所致。可見航天機電的虧損主要是光伏業務不給力導致。

據業內人士分析,光伏業務不給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雖然航天機電的光伏業務覆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系統集成、電站運維等各個環節,卻沒有真正的優勢產業,沒有確立自己的核心業務,沒有打出自己的核心品牌。第二,航天機電的研發成果沒有形成經濟效益。以黑硅技術及PERC技術為例,航天機電雖然在這兩項技術上都有所成果,但是在如今黑硅和PERC站上風口的時候,卻沒有形成產能規模,也就意味著難以享受到這兩項技術所帶來的市場機遇。此外,作為航天機電最有優勢的N型PERT技術,目前卻好像還沒找到規模化應用的風口。第三,2017年是戶用光伏爆發元年。而航天機電的產業布局重心貌似還在地面光伏電站之上。

因此,不論此次轉讓是單純的電站交易還是為了精簡光伏資產,航天機電要想扭轉光伏業務的頹勢應做的還有很多。

(本文綜合自雪球網、ofweek太陽能光伏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