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裝機量達到50GW,在光伏行業迄今為止的發展歷程中,2017年是第一次。這一記錄“空前”是真的,是否“絕后”還有待于觀察,但事實證明,“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邏輯是防范風險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平價上網之前,中國光伏市場還有多少發展空間,對于這一問題,光伏企業各執一詞,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光伏企業國際化已從戰略走向落地執行。

寒冬&春天:“多條腿”走路,中國光伏企業瞄準海外市場

中國的光伏起源于施正榮創辦無錫尚德,但直到2012年之前,全球光伏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盡管這一波崛起浪潮催生了無錫尚德、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晶科能源以及南京中電等一批赴美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但彼時中國光伏企業的產品銷路仍以出口為主。

以歐美雙反為轉折點,2013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內光伏下游需求市場正式開啟直到中國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光伏電站裝機以及制造業大國,光伏企業的產品銷售重點才開始轉向國內。

簡言之,我國光伏產品市場經歷了從國外轉國內的過程,如今,在平價上網正式到來的前夕,盡管不同的企業對國內市場需求空間各執一詞,但對于海外市場的戰略開拓卻已經落地。

首先,從出口量上看,根據CPIA數據,2017年1-8月份,由于價格下降,光伏產品出口額同比,但出口量均上升,其中,硅片出口量為27.81億片,同增23.4%;電池片出口2.8GW,同增39.1%;組件出口量為18.8GW,同增33.6%

中國企業對外清潔能源投資光伏超風電,亞太、拉丁美洲、南非——海外光伏市場投資解析

2017年1-8月中國光伏產品進出口情況(來源:CPIA)

其次,從出口企業來看,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7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太陽能、晶澳太陽能以及東方日升位列組件出口TOP 5的位置。另外,從下圖可以看出,包括東方日升、韓華、京瓷以及協鑫、比亞迪、中利都在組件出口中占了一席之地。

中國企業對外清潔能源投資光伏超風電,亞太、拉丁美洲、南非——海外光伏市場投資解析2017年1-7月光伏產品出口情況(按廠家劃分)(來源:China Customs,BNEF)

第三,從海外產能布局來看,根據Bloomberg統計,截至2017年4月,中國光伏企業海外布局的硅片、電池片以及組件產能分別達到了1000MW、12360GW以及15930GW,其中包括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地區頗受中國光伏企業海外擴產選址的青睞。

中國企業對外清潔能源投資光伏超風電,亞太、拉丁美洲、南非——海外光伏市場投資解析中國光伏企業及韓華Q CELL海外產能分布(截至2017年4月)(來源:BNEF)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中國光伏企業在“走出去”中,對光伏電站投資的力度越來越大。下圖為Bloomberg統計的中國企業對外清潔能源投資,可以看出,近幾年,光伏在清潔能源投資占比中明顯增加。

中國企業對外清潔能源投資光伏超風電,亞太、拉丁美洲、南非——海外光伏市場投資解析

中國企業對外清潔能源投資(MW,截至2017年6月)(來源:BNEF)

事實上,隨著我國光伏技術的成熟與市場模式的完善,光伏投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正逐漸加快。阿特斯近日公布的2017年Q3財報顯示,截至三季度,其持有運營的太陽能電站總規模約為1419.5MW,其中大部分位于海外;全球首個光伏裝機超10GW的企業——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日前規劃進軍日本市場,其旗下上海電力擬在日本規劃建設100萬千瓦光伏等新能源項目。

據某知情人透露,中國的投資企業,特別是央企,在進行海外光伏電站投資時可以獲得極低利息的國家貸款,當前由央企聯合民營制造企業一起投資項目也不少見,這對于企業走出去是一個很強的動力。

從雙反到“201條款”,光伏企業如何拼殺海外市場?

歐美對我國產品啟動的第一次雙反可以說是促使我國光伏市場崛起的一大誘因,近幾年,盡管國內下游光伏電站規模增長快速,大部分產品足夠在國內市場進行消化。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將目光瞄向海外,全球市場的空間與風險就將成為不可避免的關注點。

中國企業對外清潔能源投資光伏超風電,亞太、拉丁美洲、南非——海外光伏市場投資解析

各大區新增需求展望(來源:BNEF)

備注:該數據以2016年底累計裝機需求為基準

為了應對雙反,中國光伏企業選擇走出去設廠,而美國的“201條款”將除美國本土之外的產能全部排除在外。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副局長劉丹陽在出席PVCEC2017時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然是非常脆弱,全球貿易復蘇緩慢,以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為代表的逆全球貿易涌動,中國光伏上下游產業貿易摩擦形式也同樣嚴峻。伴隨著產業轉移、企業沉浮、政策更迭、技術進步,光伏產業今后面臨的挑戰和競爭會更加地激烈。

為更好的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劉丹陽認為應從三方面著手。第一,要牢固樹立全行業應對貿易摩擦技術和能力的意識;第二,要積極做好產業發展的長期規劃和行業秩序的有序引導,企業要合理控制產業的擴張和市場開拓的節奏,努力形成差異化、品牌化市場競爭體系;第三,要繼續發揚工匠精神,提高產品品質和競爭力。短期內的低價競爭可能會贏得一些市場,但絕不是長久之計,最終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還是要依靠產業核心競爭力。

在中國光伏海外投資發展論壇,時璟麗從區域光伏發電的市場政策層面對海外市場進行了解析。

亞太市場中,日本今年起受政策動向影響,市場開始緊縮,但是日本的優勢在于非常重視光伏產品的質量,從而也導致其系統投資較高;印度是國際光伏市場的一個熱點區域,市場容量有大幅的增加,風險點在于中央政策與地方政策之間存在脫節,這種不協調也是開發企業在進入印度市場前需要注意的問題;印度尼西亞也是一個有市場潛力的國家。

拉丁美洲是近期增速比較快的市場,太陽能資源普遍優良。墨西哥是當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市場,最近兩輪的招標電價最低至3美分以下,但是墨西哥的電價水平較高,光伏電站實際開發收益為5-6美分/千瓦時(約0.4元/千瓦時),加上優質光照資源,整體市場條件還是利好光伏。

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也是比較有潛力的市場,這些國家也都有相應優惠政策,但是也存在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智利競價比較激烈,出現了限電;巴西的貸款利率比較高,并且電力需求逐步走低;阿根廷的經濟形勢及光伏市場項目投資回報率亦令人擔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市場增量也比較大,但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南非市場的問題主要在政策支持方面,比如南非的政府對于光伏發電的支持態度不夠明確。中東和北非是即將爆發和激增的市場,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土地資源條件好,政策環境也非常有利于光伏開發企業。

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認為,從全球市場看,光伏行業正呈現分散化的趨勢,第一市場的分散化,尤其是在傳統市場的新增規模穩定之后,全球新興的區域市場越來越分散,對于企業的挑戰也增大;第二是隨著大型地面電站的減少,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崛起,使得各企業的出貨目標也越來越分散。但同時,相對于地面電站來說,在大部分市場中分布式的利潤比較高。

對于海外市場的發展趨勢,劉雨菁介紹道,目前走出去的格局仍以設備、產能為主,下游應用、項目開發走出去逐漸起步,同時,仔細研究各市場政策是基本功,而“走出去”與“帶回來”的雙重價值也正逐漸體現,包括核心技術與電力市場的發展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