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新泰200萬千瓦農光互補光伏電站一期項目集中并網發電,標志著全國首個以農光互補模式、利用采煤沉陷區建設的光伏發電示范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作為全國60個采煤重點縣之一,新泰形成了129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區,同步帶來產業失衡、土地塌陷、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
為此,新泰市策劃實施了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示范基地項目,以建設光伏領跑技術基地樣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樣板、經濟轉型升級樣板、群眾致富增收樣板“四個樣板”為目標,形成了農光互饋互補、生態環境治理、產業融合發展等多贏的采煤沉陷區治理“新泰模式”。創新先行,探索基地建設新模式
“我們華能共安裝光伏板34萬塊,年發電量達1.2億千瓦,同步建設農業設施大棚1600多個,農業收入1.5億多元,可解決1000多農民就業問題,人均年收入6萬元左右。” 近日,在新泰翟南光伏電站,只見一排排光伏板在太陽下閃閃發光,光伏大棚內暖意融融,生機盎然。說起自己公司承接的光伏發電項目數據,山東華能眾泰電廠總經理李軍張口就來。
得益于20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示范基地一期項目的實施,新泰已經建成翟南這樣的農光互補光伏電站6個、裝機容量50萬千瓦,高效農業大棚9620座,修復沉陷地2.8萬畝。
圍繞農光互補一體化這個主題,新泰抓住實施光伏領跑技術基地的機遇,積極探索“沉陷區治理+農業大棚+光伏發電”新模式,推動農光互補大棚和村莊搬遷、土地復墾同步建設,充分發揮立體空間優勢,利用棚頂或棚間距建設光伏電站,實施太陽能發電,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實現采煤沉陷區治理效益的綜合提升。
為提高光伏基地管理效能,新泰打造“運維中心+技術服務+數據平臺”三位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高標準實施投資6500萬元、面積4378平方米的數據運維中心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智慧能源館、培訓中心、數據平臺,實現對建設開發進度、質量管理、運行情況等信息的查詢、監測、分析和管理,全面提高基地建設信息化水平。發揮“上級指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三方協同作用,將客觀公正原則貫穿項目招商優選、建設監督、后期檢驗評估全過程,為項目成功并網發電打牢了基礎。
來源:光伏測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