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新疆的大漠戈壁上,無論是北疆的石河子、伊犁、阿勒泰,還是南疆的阿克蘇、喀什、和田,時不時就有大片大片藍色“海洋”躍入眼簾。一排排藍色的太陽能光伏板形成的“海洋”,在扮靚新疆大漠戈壁的同時,也產生了充沛的清潔電力能源。
戈壁荒漠面積廣闊,地勢平坦、日照充裕,這讓新疆具備了光伏發電的優越條件。2010年以來,新疆著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以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大型風電場為主的建設在全疆開展得如火如荼。目前,新疆在建及已經投用的光伏項目中,光伏發電的利用率正在不斷提高,應用也日益廣泛,發展之路越走越穩健。
發展進入黃金期
12月中旬,在全國日照時數最充裕(全年日照超過3000小時)的哈密石城子,熠熠生輝的藍色太陽能光伏板覆蓋了35平方公里的戈壁。目前,這里林立著27家企業的光伏發電項目,已建成項目35個,裝機容量80萬千瓦,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雛形漸顯;
今年6月底,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境內的中核匯能伊犁735廠5MWp分布式光伏項目成功并網發電,預計年均發電量612萬千瓦時。這是新疆第一個正式完成建設并投入運營的地面分布式光伏項目;
今年11月初,中電哈密熔鹽塔式5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在伊吾縣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5.8億元,裝機容量5萬千瓦,計劃2018年年底前建成投產。這是我區首個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對促進我區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去年9月,全國首個光伏牧業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在阿圖什市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后,預計可幫助和帶動約220戶少數民族貧困戶精準脫貧。新疆以南疆四地州為重點區域,規劃覆蓋19個縣市光伏扶貧試點項目26個,建設規模達72萬千瓦,將以70.1億元的投資用于光伏扶貧;
截至今年6月的數據顯示,全疆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907.6萬千瓦,占裝機總容量的11.4%,位居全國首位……
近年來,新疆新能源裝機容量呈井噴式增長態勢,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容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光伏發電用途也在不斷拓展。從推進國家大型太陽能發電基地建設,到推進分布式光伏發展,再到因地制宜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示范工程建設,實施光伏扶貧工程……新疆太陽能光伏發電顯然已進入黃金發展期。
發電消納通道漸暢
作為一種綠色、無污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太陽能光伏的資源優勢十分突出。但同時它也有自身的劣勢和缺陷,沒有陽光的時候不發電,即發電不穩定。在儲能技術還沒有突破的今天,太陽能光伏這類新能源也被稱為劣質能源。
另外,太陽能光伏這些新能源電站都建在偏僻的戈壁灘上,與主電網沒有協調統一,發出來的電由于沒有配備穩定的火電,有相當部分“運”不到大電網上,再加上受疆內外用電需求增速放緩、冬季采暖期電網調峰困難等因素影響,自2015年下半年起全疆新能源電力棄用現象日益凸顯,居于全國前列,其中光伏發電棄用就很嚴重。
這引起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想方設法擴大新能源消納,破解棄風棄光難題。
自治區首先加大了高壓、特高壓“疆電外送”的力度。在哈密市境內的天山換流站,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截至9月21日零時,今年已累計輸送電量270.5億千瓦時,投運至今累計輸送電量達977.26億千瓦時。
“哈密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風光火電‘打捆’外送基地,外送電量中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近38%。”哈密市經信委主任李建勇說,每年輸送到河南的電量達320多億千瓦時。目前,隨著多個高壓、特高壓輸電工程的建設,“疆電外送”還在進行中。
這幾年,新疆電力部門通過完善疆內電網,建設“疆電外送”通道和“電化新疆”等三項措施,盡可能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水平,使得光伏發電消納通道漸暢。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1月,跨越天山的伊犁—庫車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竣工投運,實現了將伊犁的水電和南疆的光伏電站聯合調度,白天優先調度南疆光伏電力,夜間則給伊犁的水電讓出發電空間;今年,新疆電力公司在國內首家完成全網10791臺風電機組信息接入,實現全網風機運行數據實時精準監測,對風力和光伏發電的預測準確度分別提高了2.7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這為更多地利用新能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窘境過后,新疆新能源在今年前11月終于出現回暖態勢,棄風棄光率分別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和11.3個百分點。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數據顯示,1至11月,新疆棄光率21.4%,同比下降11.3個百分點。棄光率下降的背后,是光伏利用效率的提高。前11月,新疆太陽能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150小時,同比增加212小時。
盡管橫向比較時新疆光伏發電棄用率在全國省區較高,但縱向看時已呈現出積極態勢:截至11月底,新疆新能源累計發電量390億千瓦時,同比增加46.7%,新疆電網調度口徑的新能源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新疆電網聯網運行的新能源裝機達2743萬千瓦,居國家電網第一,占到裝機總容量的34%,這其中光伏發電功不可沒。
融合發展新路廣實際上,新疆將長久面對新能源消納難、遠離中東部電力市場等問題。為此,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新疆今后將調整新能源發展方向,走融合發展新路。
目前,新疆對新能源存量消化的力度正不斷加大。新疆正通過加快推進風電清潔供暖等“電氣化新疆”“電能替代”工程建設,借助“電力援疆”擴大新能源外送規模,促進新能源參與大用戶直接交易、與自備電廠替代交易等,不斷提高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消納比例。與此同時,電采暖、電動汽車也開始規模應用,為電的利用開辟了新渠道。
根據日前印發的《自治區“十三五”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我區太陽能發電發展將按照建設國家“三基地一通道”部署要求,結合疆電外送通道及疆內用電市場需求,推進太陽能發電規模化發展,有序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動光伏發電多元化應用,開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示范,大力實施光伏扶貧工程,提高太陽能發電經濟性,切實緩解棄風棄光問題,重點打造“兩大基地,四大集群”,建成國家大型太陽能發電綜合應用基地和外送基地。
我區將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即大力推進國家大型太陽能發電基地建設,將依托疆內750千伏電網、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及其它能源利用形式,加快南疆、哈密、吐魯番、準東、博州等區域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重點打造“兩大基地,四大集群”。
我區將支持在已建成且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大型公共建筑及倉儲設施屋頂、采煤沉陷區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在吐魯番、阿勒泰等地建設風光水儲一體化運行示范工程,積極推動新能源微電網,因地制宜創新各類“光伏+”綜合利用商業模式。還將光伏發電應用于扶貧,在32個貧困縣建設戶用光伏發電系統助力當地貧困農牧民脫貧。
隨著金風科技、特變電工等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開展重點項目合作,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真納太陽能光伏等國外項目建設的推進,太陽能發電先進的成套裝備和技術出口加大,光伏產業發展的路子必然越來越廣闊,新疆作為國家大型太陽能發電基地優勢必將進一步凸顯。
光伏農業之"風"吹到新疆
據悉,近幾年國內英利、青島昌盛等知名光伏企業紛紛涉足光伏農業項目,光伏農業項目在山東、江蘇、江西等農業大省已開始應用。如今,光伏農業之“風”已吹到了新疆。
日前,全疆首例采用太陽能發電的農業設施大棚,已落戶阿克蘇地區烏什縣;而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與新疆裕民縣100MW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投資協議的簽署,也拉開了新疆首個光伏綜合應用示范項目建設的帷幕。
新疆豐圓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光伏是一種綠色環保能源,利用光伏生態大棚發展農業生產,棚里種菜,棚頂發電,既不浪費農業耕地,還能帶來額外的發電收入。利用薄膜電池特殊的分光特性,使有利于植物生長的紅光和紅外光透過薄膜光伏電池進入大棚。太陽能光伏大棚還可以減少植物病蟲害,保證生產的是綠色無公害產品。
自治區農村能源工作站技術人員介紹,發展光伏農業更有利于種植、養殖環節的環境綜合保護。如應用太陽能殺蟲燈等設備,顯然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解決土壤肥力下降、(蔬果)農藥殘留嚴重、農業廢棄物增加等難題。建立光伏溫室大棚,可以給蔬菜、花卉、苗木、牲畜等種植養殖場提供其需要的熱量和電力,太陽能照明、太陽能取暖等在農村的逐步推廣,無疑會為農民提供生活便利,助力文明村鎮建設。
據了解,光伏農業大棚發電組件利用的是農業大棚的棚頂,不占用地面。通過在農業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能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種植有機農產品、名貴苗木等各類高附加值作物,還能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利用棚頂發電可以滿足溫控、灌溉、照明補光等農業大棚的電力需求,還可以將電并網銷售給電網公司,實現收益,為投資企業產生效益。
目前,新疆正在大力推廣光伏生態農業大棚建設,顯然,這種綠色科技農業生產的新路徑,正成為區域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跨界運營的典范。
“改善農業生產方式也能促進節能減排。光伏農業作為太陽能利用與農業發展的結合產業,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多能利用且環保型農業生產新方式。”自治區農村能源工作站技術人員如是說。
光伏扶貧:自家用電免費余電還能賣錢
自家用電不花錢,余電賣給國家電網,曬著太陽就能把錢賺。12月初,一看到自家兩座棚圈屋頂上的晶硅太陽能面板,額敏縣上戶鎮農民王全喜就喜上眉梢。
“這些光伏板不僅解決了全家人的生產和生活用電,余下的電還能上網銷售。兩座棚每年發八萬度電,算下來是六萬多元,我已經拿到了補助的三萬多元。”他樂呵呵地算著這“屋頂銀行”的賬。
目前,上戶鎮黨委正在積極推廣家庭光伏發電的應用,像王全喜這樣一批曾經生活有困難的群眾,已經看到光伏發電這項新技術不僅是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而且能賺錢,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今年9月,全國首個光伏牧業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在阿圖什市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后,可幫助和帶動約220戶少數民族貧困戶精準脫貧。目前,新疆以南疆四地州為重點區域、覆蓋19個縣市26個試點、建設規模達72萬千瓦、總投資達70.1億元的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已全面拉開。
在新疆多措并舉、互為支撐的“四位一體”大扶貧新格局中,光伏扶貧試點項目旨在通過幫助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增加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此試點項目計劃在32個貧困縣建設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每25千瓦扶持1個貧困戶,至少保持20年的扶貧模式,可精準扶貧2.88萬戶約14萬人,確保貧困家庭穩定脫貧、可持續增收。
根據規劃,在建檔立卡貧困村光伏扶貧試點項目建設中,單個村級電站容量將控制在300千瓦左右(具備就近接入條件的可放大至500千瓦),以縣為單元,總受益戶與總建設規模的配比關系為村級電站每戶對應5-7千瓦。同時將引導和鼓勵使用涉農資金和東西協作、定點幫扶、社會捐贈等資金建設村級扶貧電站,當地縣級供電公司也應做好相適應的電網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確保全額收購光伏扶貧項目上網電量。
與此同時,自治區還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通過捐資或捐贈設備等方式,積極參與光伏扶貧行動,協力解決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及資金問題。在每個試點項目貧困縣,還將選擇2-3個具備建設條件的光伏設施農業、光伏農業大棚或利用荒山荒坡的光伏電站場址,作為光伏農業扶貧的重點項目,以期增加光伏扶貧效益。
根據新疆脫貧攻堅總目標,到2020年,新疆要確保現行標準下26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5個重點貧困縣全部摘帽,302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解決南疆四地州區域性整體貧困。產業發展離不開電力支持,在扶貧攻堅的號角聲中,光伏扶貧無疑為自治區產業扶貧效益增加了強力引擎。
來源:亞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