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開心啦!今天又一座6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并網發電。”11月27日,安徽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珍溪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理中激動地告訴記者,“今年3月份,珍溪村第一座6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在全區率先并網發電,截至目前,已發電近35000度,實現村集體收入約3.5萬元。”

珍溪村是貴池區14個貧困村之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空白。全村現有農戶866戶3200余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351人,今年通過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工作,新增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61人,補錄6人,目前共計貧困戶145戶418人。有了這兩座光伏扶貧電站,以后村里每年能增加10萬元的集體收入。

剛并網的光伏發電站建在一座群山環抱的小山坡上,在陽光的照耀下,依山而建的6排嶄新的深藍色光伏發電板熠熠生輝,光伏逆變器上顯示的發電度數也在不斷跳躍攀升……寒冬時節,在一些土地貧瘠、勞動力缺乏的皖南山區,正有越來越多的人享受著這種“陽光下”的扶貧。

光伏扶貧:一次投入,長期受益

一次投入,長期受益,是光伏扶貧的一大特點。

貴池區梅村鎮黃田村村民蘇旺明由于身體殘疾無法外出務工,只能靠干一些農活來維持生活,雖然按照政策享受了低保,日子仍然過得捉襟見肘。據了解,在黃田村,像蘇旺明這樣的貧困戶共有117戶。

一塊塊閃亮的“藍板板” 成了貧困戶的“金罐罐”怎么謝你 讓我每年有固定有幾千元收入!

這么多的貧困戶,一直是黃田村支部書記方漢鋒的一塊“心病”。他說,今年脫貧任務,村里安排了27戶67個人口。年初我就思考這一塊,怎么去幫助老百姓脫貧?今年4月份,梅村鎮開始試點光伏扶貧,通過在村民的屋頂上安裝光伏面板,然后將光伏產生的電能直接并入國家電網,預計每年每戶可以增收5千元左右,這給黃田村脫貧工作帶來了機遇。不過,這樣的一套光伏發電設備要兩到三萬塊錢,要拿出這么一大筆錢對于蘇旺明來說,卻不是件小事。

恰在這時候,吳明真主動找上了門,向村里和老百姓宣傳國家光伏扶貧政策:貧困戶只需要簽個字就可以在銀行免息貸款3萬元,這樣就實實在在解決了啟動資金困難的問題。光伏電板的發電收入可以用于還貸,預計5年左右時間就可以還清貸款,而電板的使用期至少25年,貸款還清之后,光伏電板的產權和發電收益就都歸農戶所有了。

在采訪中,記者深切地體會到,一塊塊閃亮的“藍板板”,已成了貧困戶們依賴的“金罐罐”,讓扶貧對象中最難脫貧的群體看到希望。

形成合力,打贏扶貧攻堅戰

“怎么謝你,讓我每年有固定有幾千元收入!”有多年慢性病低保戶吳志斌拉著吳明真的手感激不盡。吳明真笑著說,這是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好,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

這幾年,池州市將光伏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措施,重點扶持無勞動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的貧困戶以及集體經濟薄弱、資源缺乏的貧困村。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產業扶貧、生態環保,自愿參與、精準幫扶,多方出資、明晰產權,規范操作、確保實效”的總體思路,排出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分五個階段組織實施。同時建立資金籌措、運行維護服務等機制,細化扶貧、發改、財政、金融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

在具體實施光伏扶貧工作中,各部門主動作為,協同作戰。去年市財政統籌整合資金685萬元,專項支持全市光伏電站扶貧項目建設。市國稅局開展“面對面”宣傳、“手把手”輔導、“心貼心”扶持,擴大政策效應助力光伏扶貧。池州供電部門積極開展“前中后”服務,在項目建設前,供電部門主動與政府部門對接,簡化申請手續,及時為客戶提供政策咨詢,主動向上爭取資金支持,建設光伏扶貧并網配套項目;項目建設中,供電部門全過程跟蹤幫扶項目建設進度,擬訂并應用“家庭式光伏發電余電上網接入系統方案”和“家庭式光伏發電全部上網接入系統方案”模板,提高光伏扶貧項目并網速度;項目并網后,供電部門通過及時跟蹤回訪客戶,為客戶提供后續服務和技術支持。

據統計,截至6月底,池州市共投入7369萬元,在78個貧困村組織實施光伏電站建設項目,帶動集體經濟增收264萬元,帶動10262人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55元。全市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達8.32億元,其中個人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5億元,產業精準扶貧貸款余額1.1億元,項目精準扶貧貸款余額4.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8月末全市扶貧小額信貸余額3.64億元,較年初新增3.52億元,直接帶動1.8萬人脫貧增收。光伏發電和正成為池州市特色種養、光伏發電、農村電商、鄉村旅游“四大產業”扶貧新模式之一。

來源:摘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