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2月底,李岙村的光伏工程二期正式并入國家電網,成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實現光伏全覆蓋的村莊。加上2015年12月已經并網的一期工程,每年可發電60多萬度,村集體經濟可獲益60余萬元。
2年后,周松成聽說老家龍觀鄉的李岙村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就聯系上了該村黨支部書記洪國年。在聽完周松成對光伏產業的介紹后,正發愁怎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洪國年大手一揮:這事值得干。
“我們村干部進行了討論,雖然當時光伏發電的前景并不明朗,但大家還是一致決定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光伏產業。”洪國年說,除了能給集體經濟帶來較好的收益外,他們還看中了這是一個環保產業,能更好地促進環境保護。

周松成說,其實做分布式光伏發電,第一次投入的成本有點高。以李岙村為例,每戶村民家的屋頂8塊光伏板,每年可發電1200度,加上配套的線路,以及其他屋頂附屬設施等,成本要1.5萬元左右。“但是這一次投入之后,所獲得的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卻也是實打實的。”
李岙村使用的光伏板,是光伏與建筑一體化產品。“一般的光伏發電板需要覆蓋在建筑上,而這種光伏板可以直接替代傳統瓦片,同時還兼具發電功能。”
根據測算,李岙村每天的平均日照時長是4小時,光伏板可以把20%左右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同時滲水率只是普通瓦片的幾十分之一,具有很長的使用壽命。
“這些裝在屋頂上的光伏板發出來的電,全部直接賣給大電網。”李岙村村委會主任陳東杰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該村光伏工程一期的總裝機容量為300千瓦,二期工程的裝機容量也差不多。也就是說,兩期工程加起來每年可發電60多萬度。
在此基礎上,村民們用電的價格還是每度0.538元。村里按照“高價賣電低價用電”的模式,每月補貼50度電的費用給每戶村民。去年,村里僅這筆補貼就花了12萬元左右。
“我們以前的村集體經濟就靠村邊山上楊梅樹的承包費,一年也就3000元。”陳東杰說,雖然這次的投入有點大,但村里預計8年后就能收回投資。按照光伏板能正常使用25年來計算,李岙村還有17年左右可以獲得純利潤。
確實,正如洪國年當年所預見的,這件事情太值得干了。
2、環境賬:山村環境變得更美了
“用光伏瓦替代傳統瓦片,除了能發電,還能減少從室外傳導到室內的熱量,夏天可以保持室內溫度比室外低6℃~7℃,能減少夏季空調的使用頻率。在冬天也能保持室內溫度比室外溫度高。”
據測算,整個李岙新村362戶村民家屋頂,以及村里的村委會大樓、公共廁所等其他建筑,共安裝了600多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預計年發電量60多萬度。為此,每年能節省標準煤216噸,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98噸、二氧化硫排放18噸、碳粉塵163噸。
“新村建設后還通上了煤氣,村民們告別了大灶燒柴做飯的生活模式,對村里的環境和山上的綠化也有很大的好處。”

該村還用光伏發電帶來的收益,設立了專門用于民生的“陽光基金”。比如,村里有人考上大學了,有村民家有紅白喜事了,有年輕人當兵參軍了,或者有家庭需要幫扶,“陽光基金”都會拿出適當的錢給予補助、慰問或獎勵。
“現在,我們村里還在規劃旅游經濟。”洪國年說,這也是為了進一步發展村集體經濟,同時帶動老百姓共同致富。
由于光伏村的建設,李岙村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年來學習、參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根據初步設想,他們已經在與一家種植、生產黃精制品的企業進行接觸,通過黃精種植來帶動養生旅游,并在村里建設一座道觀,打造養生旅游產業。
“我們村其實也是隱形的長壽村。村里90歲以上的老人有近10名,這也跟養生旅游非常契合。”此外,在養生旅游開發的同時,也能帶動村民通過農家樂、民宿等形式增加收入。
更讓洪國芳滿意的是,由于村里有錢了,環境也一天比一天好了。“去年我們村還被評上了最潔美鄉村呢。”
70歲的洪劉恩和老伴住在160多平方米的聯排小洋樓里,見到記者就夸村里的干部有眼光。“剛開始,我們還擔心用這種光伏板做的屋頂會不會漏水。現在看來,完全是杞人憂天啊。”

記者還了解到,下轄10個行政村的龍觀鄉正在全力打造全省第一個光伏小鎮。除了李岙村外,有331戶村民的大路村今年有望建成光伏村項目并并網。周松成透露,大路村光伏項目的裝機容量更大,超過1兆瓦。
來源: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