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能源危機的加劇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將目光轉向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寄希望改變人類的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利用太陽輻射產生能源的太陽能便是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種。太陽每秒到達地面的能量高達80萬千瓦,如果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每年的發電量相當可觀。

速途研究院分析師通過對2017年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討論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趨勢。
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

2017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達到53.06GW,占全球新增裝機量的54%左右,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其中累計裝機量已經達到130.25GW,光伏發電量達到了1100億千瓦時,占該年發電量的1.7%,新增發電量超過了600億千瓦時,對國家的能源轉型有著顯著的貢獻。
在地域分布上,光伏的發展中心也逐步向東部地區轉移,在2016年中東部新增裝機量達到1GW以上的省份已達9個。到了2017年,西北地區的新增裝機量為9.74GW,約占全國的28%,華東地區的新增裝機量為16.67GW,占全國的27.7%;華中地區的新增裝機量為10.64GW,占全國的20%;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北的新增裝機量僅為0.062GW,同比下降了36%,或許此時西部地區的光伏電站已經趨于飽和,而市場結構上也從地面式電站轉向分布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和地面電站新增裝機對比

與此同時2013年也成就了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中提到對分布式光伏發電給予0.42元/千瓦時的補貼,該年分布式新增裝機量為0.8GW,占新增裝機量的6.2%。在此前,光伏產業幾乎全部為地面式。到了2014年在新增裝機量萎縮的情況下,分布式光伏依然處于增長趨勢,達到2.05GW。
2016年雖然光伏產業仍以地面為主,但是在8月份以后,分布式電站開始加速擴大。由于分布式光伏在電價、補貼等方面比地面式電站更優惠,因此很多企業將分布式作為未來戰略布局的重心,搶占屋頂資源也順勢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到了2017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已經到了19.44GW,同比增長3.6倍,占全部新增裝機的36.6%。
光伏產業鏈結構

太陽能電池主要包括晶體硅電池、薄膜電池、聚光電池。其中薄膜電池具有重量輕、材質少、安裝方便等優勢,不過其相對于晶體硅而言,轉化率低,使用壽命短,原料資源少、投資設備高,因而占據的市場份額低于晶體硅。而聚光太陽能技術則是通過透鏡或鏡面將接收到的太陽能聚焦于小面積的光電池上,從而得到較高的轉化率。不過由于其系統結構復雜,建設成本高等原因,目前還未實現大規模應用。相信在未來技術提升和成本下降的趨勢下,聚光太陽能會成為一個趨勢。
目前市場依舊以晶體硅電池為主,自2012年多晶硅價格下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產量大幅提升,尤其2013年后期政策的出臺,光伏電站建設迎來熱潮,行業回暖為各個環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產量

2015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16.5萬噸,多晶硅的下一個環節硅片產量為48GW,占全球60.3GW的79.6%,電池片產量41GW,占全球總產量65.1GW的66%,光伏組件產量為45.8GW,占全球63.5GW的72.1%。
到了2017年,我國在這幾個環節的產量穩步提升,其中硅片的產量更是高達87GW,同比增長比38%,電池片和組件也是到達了68GW和76GW的產量。我國在光伏生產的幾個環節的產量已經占據全球相當重要的位置。
分析師認為:光伏發電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能源結構,有效緩解了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問題,更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通過光伏發電有效促進了東西部地區的融合,光伏企業在西部地區的崛起,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對改善民生意義顯著。通過光伏扶貧工程,現已經達到為150萬農民精準服務,也成為各地精準扶貧的有效措施。
來源:速途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