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到底做了什么?讓中國不受發達國家待見。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是一個奮力向上的國家。

在過去的100年里面,由歐美澳日組成的發達國家俱樂部只不過迎來了四小龍和以色列五個新成員,總人口加起來9500萬左右。(當然還有斯洛文尼亞之類的也被列入發達國家,呵呵一笑便是)。

這其中人口在千萬以上的,只有臺灣和韓國。如果把發展已經停滯的偽發達經濟體臺灣去掉,其實過去100年有規模崛起的也就韓國一個。韓國體量小,只有五千萬人,而且其產業主要沖擊的是日本,所以列強還能忍,中國的體量是韓國的25倍,從歐美到日本韓國統統受到沖擊,你讓發達國家怎么忍。

全產業鏈和發達國家競爭的情況下,中國工業還在高速增長,而發達國家早已停滯。

?過去的15年,發達國家的產業是如何被中國擠壓的。

中國光伏產業絕對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從中國企業大舉進入被發達國家壟斷的光伏產業,到把國外主流生產商全部打垮破產,中國企業自身也遭遇多年全行業虧損,然而咬牙堅持,憑借著不斷提升生產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全產業鏈降成本,最終實現全行業盈利,并且形成了對全球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壟斷地位。這中間故事的精彩完全和中國液晶產業奮起的故事有一拼。

中國光伏產業的故事完全體現了中國產業人前赴后繼振興實業的精神,雖然中間大量的過度投資一度造成了全行業產能過剩和虧損,然而中國的有錢人拿錢投制造業,即使失敗了,也比炒房炒股要好上千萬倍。

光伏產業曾經是歐美和日本壟斷的行業,2001年,中國光伏界的傳奇人物施正榮回國創辦尚德,中國產業界才第一次知道了光伏發電技術,4年后的2005年,施正榮便憑借尚德的迅猛發展成了中國首富,但即使這樣,

2005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只有200MW左右,只占全球1.8GW產量的11%,而日本占了全球40%,歐洲占全球大約45%,對比下2016年每瓦價格只有0.5--0.6美金,那時候每瓦太陽能組件價格在5美金以上,典型的發達國家把持的高利潤行業。

2005年不只是中國份額只有全球11%,光伏組件的EVA膜,光伏背板材料,光伏玻璃,硅片,硅料等基本全都依賴進口,中國只擁有電池片制造和組件生產技術。

光伏組件的原料是高純度的多晶硅料,需要99.999%以上的純度,

2005年中國還不掌握硅料提純技術,2005年中國多晶硅產量只有約80噸,僅占當年全球太陽能電池耗硅量2.87萬噸的0.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國太陽能電池行業所需的多晶硅近乎100%需要通過進口解決,以德國wacker,美國MEMC,REC,日本三菱等多晶硅料企業憑借著高純度硅料制造技術賺取了大量利潤。

2005年,全球多晶硅硅料價格僅僅30美元一公斤,而到了2008年,隨著中國企業大規模進入光伏產業,多晶硅硅料價格竟然沖高到了超過400美金一公斤,由于中國組件生產商集中在下游環節,外國供應商賺取了大量利潤。

中國公司當然不會甘心被人卡脖子,突破太陽能級高純度硅料生產工藝后,也開始大舉進入多晶硅制造環節,到了2015年,中國高純度多晶硅產量16.5萬噸,占全球總產量34萬噸的48.5%。全球多晶硅硅料價格,也從2008年的超過400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100元,2012年下降到50美元,2015年下降到20美元一公斤。

中國現在每年仍然會進口部分硅料,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進口價格低,外國供應商在工藝上領先導致生產成本總體仍比中國廠家略低,因此可以低價供應中國市場,由于中國天量產能的存在,外國多晶硅廠家已經無法隨意提價,一旦提價就會激活更多的中國產能。

不僅是硅料,中國公司還突破了用硅料制造硅錠,把硅錠切割成硅片的生產工藝,下游的三個環節,硅片,電池片,組件,到了2015年,

中國硅片產量48GW,占全球總產量60.3GW的79.6%;

中國電池片產量41GW,占全球總產量65.5GW的62.6%;

中國光伏組件,也就是太陽能面板產量達到45.8GW,占全球總產量60.2GW的76.1%。

上述包括硅料在內的四個制造端主要生產環節產量均連續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已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各環節產量前10名的企業中有半數以上位于中國。

光伏產業的全球龍頭是德國,一直到2008年,其全球市場份額還是世界第一,在中國企業的競爭下,德國光伏產業幾乎全行業破產,博世和西門子賣掉或停止了太陽能業務。Solon、太陽能千年、Sovello、Conergy、Odersun等宣告破產。唯一幸存的大公司現在只有SolarWorld。該公司迫使債主放棄部分債務并贏得卡塔爾的大力投資,這才喘過氣來。其它企業雖然還有殘余或后續企業,但它們都不是獨立企業。除了Solarworld外,德國太陽能工業幾乎已經死亡。2013年底,德國太陽能產業只擁有4719個工作崗位。

2016年9月,只有3719名員工的德國solarworld宣布其德國工廠再次裁員500人。

光伏產業到底做了什么,讓中國不受發達國家待見

不只是德國,日本光伏組件本來是被京瓷,夏普,三菱等日本本土品牌占據的,2011年,日本本土品牌還占據了日本90%的光伏市場。

光伏產業到底做了什么,讓中國不受發達國家待見

而到了2014年,日本已經是中國光伏組件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品牌已經占據了日本市場份額的40%以上。日本本土的京瓷,夏普,三菱等光伏廠家,不僅無力在海外市場和中國競爭,連本土市場也被蠶食。

光伏產業到底做了什么,讓中國不受發達國家待見

中國企業不只是份額大,而且利潤高。

以多晶硅料和硅片的國內龍頭企業保利協鑫為例子,2016年上半年,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131.59億元,毛利率32.9%,凈利潤13.89億元,凈利潤率超過10%。

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光伏組件龍頭之一的晶澳太陽能公司營收為38.2億元人民幣(約合6.01億美元),凈利潤為2.592億元人民幣(約合4080萬美元),凈利潤增長69%。這僅僅是一個季度的凈利潤。

而日本光伏的前兩名,夏普太陽能,在2016年3月結束的財政年度,虧損184億日元,虧損超過10億人民幣。而日本京瓷太陽能2016年第二季度收入比上一季度下降13%。

光伏產業到底做了什么,讓中國不受發達國家待見

光伏產業的全球份額和利潤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企業手中,中國超過全世界。

不只是各環節制造工藝和市場份額的獲取,核心材料也全面國產化,以光伏組件核心材料之一的EVA膜為例,既需要很好的粘性能夠把電池片和組件表層玻璃粘貼在一起,又需要很好的透光度保證電池片得到陽光照射,而這些特性要在陽光照射下保持25年以上。

EVA膜的生產技術以前只掌握在日本三井化學,普林斯通,美國勝邦幾家公司手里面。2003年,杭州福斯特公司才剛剛成立,2015年,該公司已經占據了全球光伏EVA膜40%的市場份額,中國品牌總全球市場份額已經占到了全球80%,美國和日本品牌基本淡出了EVA膜市場。

以2016年前三季度為例,杭州福斯特材料公司營業收入29.47億,增長20.9%,實現凈利潤6.12億,增長高達47.9%,凈利潤率高達20.8%,和前面提到的海康威視和福耀玻璃一樣,達到了蘋果公司的凈利潤率水平。再比如光伏組件關鍵材料的背板,是光伏組件實現電絕緣的核心材料,同時又要求具備很高剝離強度,對電池片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能夠有效防止水汽滲入,同時要能抗老化,抗風沙腐蝕,還要能夠有效的反射陽光,提高電池片的光伏發電效率。

2005年也是由美國杜邦,法國阿科瑪幾家外國企業把持全球市場,杜邦的品牌Tedlar和阿科瑪的品牌KYNAR已經成了光伏背板材料代名詞。TPT和TPE材料是光伏背板的標準主流材料,這個T就是指杜邦公司的Tedlar。

2007年江蘇蘇州成立了一家叫賽伍應用技術的公司,憑借著公司自主開發的KPK和超級KPE光伏背板材料,僅僅8年后的2015年,這家公司已經是全球光伏組件背板份額全球第一,直接擠壓了國外供應商份額。

值得一提,賽伍應用技術不僅是中國光伏組件背板標準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中國變頻器絕緣材料的標準制定者,一家企業制定了兩個國家標準。賽伍是世界僅有的三家能夠設計制造變頻器絕緣膠膜的公司之一,另外兩家是美國勝達(Sheldahl)和英國GTS。

除了光伏材料,中國企業還進入了光伏生產設備行業,目前主要的十種生產設備,已經有七種實現了國產化。2016年,一條100MW生產線的工藝設備的投資,僅需要6000萬元左右,而在10年前,大約需要1.6億元~2億元。例如把光伏組件的電池片焊接在一起的串焊機,光伏組件的電池片,是用硅片制作的,非常薄,厚度在200微米以下,用機器把這些電池片用金屬焊帶焊接在一起,需要機器有很高的精度和技術水平,否則電池片非常容易破損。

僅僅在2013年以前,中國所有的光伏工廠購買的串焊機,都是來自德國TT(teamtechnik)、德國索蒙特(somont)、美國庫邁思(komax)、西班牙格羅斯貝爾(gorosabel)、西班牙蒙特拉貢(Mondragon)、日本Toyama、日本NPC和韓國HANWHA等國外進口設備廠商,他們占據著國內太陽能電池串焊接設備行業絕對的市場份額。他們賣給中國企業的串焊機,一臺價格普遍在400多萬人民幣以上。

2013年,中國無錫出現了兩家串焊機企業,他們都實現了串焊機國產化并且推向市場,一家叫無錫奧特維,一家叫無錫先導智能,實現了國產化的串焊機,價格僅為100多萬人民幣,是歐洲日本企業價格的四分之一。

經過近三年的競爭和發展,2016年市場格局已大相徑庭,中國市場新增產線串焊機95%變成了國產設備。在國外廠家中技術相對落伍的美國komax,日本NPC,toyama企業都相繼退出串焊機市場,只有德國帝目公司teamtechnik尚有少量市場份額。

以無錫奧特維為例子,進入串焊機市場后,這家公司2013年收入還不到100萬,而到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已經達到1.82億。

無錫先導智能更是增速驚人,2016年前三季度,先導智能收入5.94億,增長112.86%,凈利潤1.53億,增長128.92%,凈利潤率25.8%。當然,光伏產業部分生產設備還需要進口,但是中國已經在逐步擠壓其市場份額。

來源:知乎

作者:寧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