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工作方案》,多家能源企業入圍獲關注,顯示出國家對于能源領域改革的重大決心;國家能源集團首次展示銅銦鎵硒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CIGS-BIPV)核心技術,“房子會自己發電”受到輿論矚目;生態環境部通報了黃陵煤化工環境問題的查處情況,對40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引發輿論關注,環保輿情持續升溫。

? ? ? ?監測周期:8.13-8.19,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名單公布 多家能源企業入圍獲關注

近日,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發《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雙百行動”指選取央企及地方國資骨干企業,深入推進綜合改革。被納入名單的企業將明確具體改革目標、改革措施、責任分工等內容,制定工作計劃和目標,并履行相應申報、審批程序。據悉,“雙百行動”入選企業名單全部確定,共404家企業入圍。其中,中央企業及其子公司224家,地方國企180家。入圍企業中,能源領域國企共有81家入選,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網、華能集團五大能源央企的下屬公司悉數入選。能源國企占比達20.05%,顯示出國家對于能源領域改革的重大決心。

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 能源企業改革措施與成效引期待

《證券時報》等媒體注意到,納入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名單的企業呈現三個特點:一是上市公司,試點內容主要集中在混改,員工持股等;二是此前做得比較好的試點企業,比如“十項改革試點”等企業也進入了“雙百行動”名單,從此前的單項試點轉向“一企一策”制定綜合改革試點;三是經營困難的企業,這類企業的試點主要集在如何擺脫困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方案》要求入選企業于9月底前上報各自綜合改革方案,也受到輿論關注。有聲音預測,國企大改將于10月正式開始。《中國證券報》援引業內人士觀點指出,“雙百行動”將使得改革由點向面全面鋪開,下半年試點進一步擴圍并向縱深發展,更多地方國企加入試點行列,資本市場投資運作將迎來高潮。

著眼能源領域國企改革,華夏能源網撰文稱,能源央企因為資產難明晰、評估成本高、涉及利益廣等問題,改制的進度較慢,但改革工作堅持迎難而上。近兩年,能源國企以重組為突破口,先后完成了中電投與國核技(國家電投)、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核與中核建(中核集團)、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中國化工)的重組工作。同時該文提出,結合本次“雙百行動”,能源國企有望迎來改革、重組的歷史性機遇,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成效,令人期待。

石油、化工、煤電行業成重點領域 有望提速改革進程

綜觀輿論場,石油、化工、電力等領域的國企改革頗受關注,承載輿論較高期待。《中國化工報》指出,石油和化工行業是“雙百行動”重點領域,石化國企有望借力提速改革進程。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也認為,下半年改革提速預期增強,國企重組整合成為主線之一,煤電及化工等近期重組、股權轉讓案例增多的領域值得重點關注。

石油領域,中國五大石油國企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化集團、延長石油,全部有子公司入圍。微信公眾號“石油Link”依據入圍油企名單,總結出三方面特點:第一,企業數量較多,本輪改革力度較大;第二,油企類型廣泛、涉及業務多元,包括油田公司、油氣服務公司、裝備公司、銷售公司、化工公司等;第三,重量級企業入圍,吐哈油田、昆侖能源、中國石化潤滑油、中海油服等重要企業也紛紛進入名單。文章提出,入圍“雙百行動”的油企,將迎來力度極大的改革,為整個油氣行業的改革指明風向。另外,油企在混改和員工持股方面的舉措將持續牽動輿論關切。該文認為,民資、外資會否成為石油國企的股東、石油國企會否入股非國有企業等,令人關注;在建立員工激勵制度方面,中石油、中石化都在推進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改革,會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員工持股,值得期待。

電力領域,中國電力新聞網發文稱,32家大型電力企業或其子企業入圍名單。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等大型電力企業所屬子企業均有入圍。自媒體號“電力知識講堂”直言這些電力企業將在今后的改革中有大動作。

國企改革重心下移趨勢明顯 山西等地方能源企業獲聚焦

從地域角度來看,有業內人士指出,入選企業中地方國企占半壁江山,表明國企改革試點范圍正在擴大,重心下移趨勢越發明顯。“雙百行動”將使國企改革由點向面全面鋪開,下半年試點進一步擴圍并向縱深發展。結合改革方式而言,華泰證券認為,國企混改是值得重點關注的主題,民營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江浙、天津等地有望率先取得突破;結合行業領域而言,《中國化工報》提出山東、山西、河北、遼寧及云貴川渝等西南省份石化行業國企相對集中,將成為“雙百行動”主戰場。

另外,山西能源企業的改革在此語境下備受矚目。山西省共有焦煤集團、陽煤集團、晉能清潔能源等六家企業進入“雙百行動”名單。此前,山西省國資委提出,下半年山西國企國資改革將提速,重點推進由晉煤集團、潞安集團、陽煤集團、焦煤集團分別牽頭的燃氣、現代化工、煤機裝備、民爆四大行業集團重組事項,并明確了時間表。據業內人士分析,山西作為煤炭大省,這輪國企改革中煤企兼并重組是重點,并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預計隨著改革進一步推進,省屬大型國企競爭力有望增強,其所屬A股上市公司將顯著獲益。

我國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應用或提速

近日,第三屆中國西安光伏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展覽會舉行,國家能源集團在展覽會上首次展示了銅銦鎵硒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CIGS-BIPV)核心技術展示單元平臺,引發媒體及公眾的好奇與關注。據悉,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可以作為建筑幕墻,真正實現光伏建筑一體化。《科技日報》、人民網、光明網等中央媒體,《經濟參考報》、第一財經APP等財經媒體,《中國電力報》等行業媒體,以及澎湃新聞網等地方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監測期內,該事件持續引發關注與解讀,“房子會自己發電”受到輿論矚目。

輿論關注銅銦鎵硒薄膜光伏技術的特點

銅銦鎵硒薄膜光伏電池具有功率衰減低、壽命周期長、弱光發電性能好、輕量化等許多優點,其豐富的色彩,還可實現建筑學上的美觀等理念。銅銦鎵硒薄膜光伏電池由此在國際上被稱為“下一代非常有前途的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也表示,銅銦鎵硒薄膜光伏發電代表著最有前途的太陽能發展方向。

銅銦鎵硒薄膜光伏產業發展獲得積極評價

光明網表示,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實施的這一科技創新項目將銅銦鎵硒光伏技術與建筑工程深度融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光伏建筑一體化,讓城市建筑由能源消耗者向能源生產者轉變。《中國電力報》評論稱,銅銦鎵硒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使得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從概念走向現實,并從“初級版”向“高級版”進階。業內專家認為,能源巨頭發力銅銦鎵硒薄膜光伏產業,將加快光伏建筑一體化進程。

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激發社會與經濟效益雙重期待

國家住建部數據顯示,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澎湃新聞網表示,玻璃幕墻即是光伏電池,建筑有望從“耗能”向“產能”轉變。《科技日報》評論認為,光伏建筑一體化將具有極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業內人士也評論稱,人類建筑的發展,一直以能耗增長為代價,光伏與建筑的結合,顛覆性地改變了建筑只能耗費能源的歷史,是建筑藝術與能源思想的雙重變革。

多家能源央國企布局光伏建筑一體化領域

第一財經梳理指出,國家能源集團、上海電氣、中國建材、中建集團、同煤集團等央國企已在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發電領域進行了布局。今年4月,六部委聯合發布《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智能光伏建筑的應用方向。此后,巨頭企業加快了進入該領域的步伐。目前,多家央企以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為切入點,在這一領域加快布局。

隨著多家能源央國企入局銅銦鎵硒光伏發電領域,該領域越來越受到輿論關注。就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情況而言,資本及產能仍集中于晶硅路線。輿論對于銅銦鎵硒薄膜發電技術的未來持不同看法。一種較為客觀的聲音認為,晶硅和薄膜在應用上各具優劣。

整體上看,銅銦鎵硒薄膜發電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將會是光伏產業和建筑產業的共贏,也將會帶來能源與建筑領域的深刻變革。銅銦鎵硒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在建筑行業的推廣與應用,將讓普通建筑變成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也順應了綠色智能城市的發展趨勢。不過,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發展也面臨著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高門檻,如以光伏幕墻替換普通玻璃,造價較高;光伏發電成本比常規發電成本高;光伏發電不穩定,易受天氣影響而波動等問題。另一方面,雖然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但目前光伏建筑的市場認可度仍較低,市場份額還很小。前期投入成本高等原因或影響房地產開發、建筑設計等方面應用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積極性。

為此,加強對消費理念的引導以及光伏建筑市場的培育,用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看待光伏建筑這一分布式綠色清潔能源的新形式,已成為行業的呼聲。從企業及行業的角度來說,需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通過技術升級,降低產品造價、加快產品的實際應用,將是加快光伏建筑一體化產業化進程的關鍵。同時,從政府的角度而言,加強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是助推光伏建筑規模化發展背后不可或缺的一只手。

黃陵煤化工長期違法排污引關注 環保輿情持續升溫

陜西黃陵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在未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的情況下,長期違法排污污染環境。今年4月14日,該企業的問題被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節目播出后,陜西省環保廳曾連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處理意見。

8月14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陜西黃陵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環境問題的查處情況。黃陵煤化工存在大量環境違法行為,被責令停產整治,罰款410萬元;對40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責任追究,其中對政府及監管部門27名責任人進行問責,對黃陵煤化工13人進行處理,5名領導被免職等。

企業長期無證生產、違法排污引發媒體聚焦

經查,黃陵煤化工存在環評與“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污、規避監管四項環境違法行為。旅商新聞網文章指出,黃陵煤化工違規生產,無視國家法律法規,鋌而走險,實屬利益熏心,冒天下之大不韙。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焦化行業屬于典型的重污染行業,一直處于環保治理的風口浪尖,但行業無證生產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監管部門“只查不管”“以罰代管”問題突出

環保部門對黃陵煤化有多次查處記錄,僅2016年一年時間,就被查處8次之多。此外,在2016年12月5日,黃陵煤化工脫硫液因管道倒塌,發生泄漏,造成了水體污染。在此事之后,黃陵煤化工的違法生產仍未停止,甚至在2017年7月順利通過環評驗收。生態環保部在查處情況通報里明確點出,當地監管部門“只查不管”“以罰代管”問題突出。中國經濟網文章也指出,黃陵煤化工長期無證生產、違法排污,與地方政府疏于監管或者說放羊式的、流于形式的督查、監管有直接的關系。

政府嚴格履職、企業自查升級是唯一出路

自黃陵煤化工長期污染一事被曝光后,相關內容持續受到輿論聚焦,生態環境部14日的通報促成了該事件的又一輪輿情高峰。

檢查發現,黃陵煤化工通過采取停止推煤裝焦作業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方式,規避陜西省環保廳現場執法監管,此前“7?12”爆炸事故的報告書里,同樣曝光出了規避檢查、逃避政府監管的問題。而未批先建并投入違法生產、選址不符合要求與長期污染卻仍然可以通過環評揭示出了地方政府遮掩、保護的態度。近日同樣暴露在陽光下的還有“雞西鶴崗洗煤廢水排放污染”一事。可以看出,“納稅大戶”“經濟支柱”將不再是地方企業污染環境的“保護傘”。在環保態勢趨嚴的情況下,逃避監管、未批先建、違法生產等將成為環保部門的重點監管領域。

此事件也給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提出警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曾對政商關系提出要求,應“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對應到地方政府監管部門與被監管企業,更應共同謀求構建和諧、健康、陽光的企地關系,為一方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