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中光伏發電,經過10年的激流角逐,晶體硅占主流的幾家企業,目前,后期之秀越來越多,老字輩的也不斷更新在行業中的排名。

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5·31新政”),明確指出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設規模,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的補貼強度。

上述政策一出,光伏市場需求急速下滑,企業諸如停產、欠薪等消息此起彼伏,昔日一大批依賴補貼的中小企業甚至走到了破產的邊緣。而國內屈指可數的薄膜太陽能玩家——漢能薄膜發電集團(0566.HK,以下簡稱“漢能薄膜”),其半年就實現營收204.15億元,盈利甚至出現了30倍的增長。

以漢能為代表的“不走尋常路”有些偏執的薄膜,近日申請復牌,2018年,半年營收超兩百億漢能薄膜底氣十足,這與漢能薄膜10年前的選擇不無關系。所以,綜合來講,漢能的業績爆發,是長期努力之后的必然結果,而非偶然。事實證明,漢能薄膜又一次“賭”對了方向。

猶清楚地記得,當初漢能薄膜掌門人李河君在2008年在常州錦江國際大酒店的三樓,演講要進軍薄膜太陽能之時,光伏行業的晶硅路線正炙手可熱。因此,不走尋常路”的漢能薄膜飽受非議,被不少同行“嘲笑”。但漢能篤定前行,先后花費達800億元用于薄膜太陽能技術的自主創新和全球并購、研發、投建、運營。如今,漢能薄膜在技術上也已多次實現了升級迭代,并通過二次開發,成為了薄膜太陽能領域無可爭辯的領導者。

當光伏企業跑馬圈地爭先上馬地面電站項目的時候,漢能薄膜就做出預判,單純依賴補貼盈利不會長久。為此,其早早就放棄了地面電站市場,并在薄膜太陽能技術裝備、移動能源等領域潛心布局。

近幾年來,在國內,漢能薄膜已經和超過200家大客戶建立合作關系,在海外則與奧迪、DHL、韓國現代等多家知名企業牽手合作。在住、用、行領域,頻繁閃現著漢能薄膜的身影。

無論科學家施正榮博士創建的尚德,超光速的LDK,太陽能教父楊懷進創建的海潤光伏,他們昔日的輝煌都進入已載入行業史冊;目前沉穩的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正在彎道超車;以協鑫,隆基樂業為代表的后起之秀在不斷公布上半年的業績亮點。“晶硅 薄膜”十年沉浮夢中,感覺李河君創建的漢能應該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覺者之一。

一蓑煙雨任平生,“晶硅 薄膜”十年沉浮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