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太陽能發電量居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居全國第一,集中式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二。截至2017年底,青海電網總裝機容量達2345萬千瓦,其中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裝機953萬千瓦,占青海電網總裝機的37.5%;再加上水電,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82.8%,清潔能源裝機比例位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太陽能發電累計上網電量達到380億千瓦時。按青海省“十三五” 規劃目標全省光伏發電容量將達到2600萬千瓦。截止2018年上半年光伏累計裝機950萬千瓦,集中電站裝機941萬千瓦。青海有4個光熱發電項目、2個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2個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全球唯一一個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綜合技術的實證試驗基地——青海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1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我國首座成功投運的規模化儲能光熱電站,也是全球第三座投運的具備規模化儲能的塔式光熱電站。中廣核德令哈50MW光熱發電示范項目更是國內第一個正式開工建設的大型商業化槽式光熱發電項目。

截至2018年6月,廣東光伏累計裝機420萬千瓦,僅有青海光伏裝機4成左右,全國排名16,其中分布式裝機206萬千瓦,集中電站裝機214萬千瓦。2017年廣東電網總裝機10903萬千瓦,是青海的4.6倍。廣東電力裝機中,以煤電、氣電、核電為主,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僅16.4%左右,光伏裝機占各類能源裝機比例僅3%。與青海存在顯著差距。根據《廣東省“十三五”能源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規模600萬千瓦左右,約是青海規劃目標的2成。廣東的光伏、風電裝機都不及青海。兩省存在的差異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省經濟發展程度,用電量需求水平不同

廣東省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8.99萬億元,占全國的10.5%,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省內9個城市經濟進入全國百強,人口總量達1.09億。青海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0.26萬億元,約是廣東的3%,人口總量598.38萬,約是廣東的5%。在用電量方面,廣東全國排名第一,2017年全社會的用電量為5958.97億千瓦時,而青海僅687.01億千瓦時。廣東全社會用電量是青海的8.7倍,相比青海,廣東的經濟發展對于能源的需求水平不同。按照目前的發電效能,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不可能成為廣東主要的支撐能源。

二、兩省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不同

青海省太陽能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500-3650小時,尤其是柴達木盆地更是全國光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年日照時數在3100-3600小時之間,年總輻射量可達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為全國第二高值區。青海地處高原,地廣人稀,適宜開發利用太陽能的荒草地、鹽堿地、沙地、裸土地、裸巖石礫地土地資源豐富,荒漠和隔壁相對集中,廣闊而且平坦。青海省約有未利用荒漠面積20萬平方公里以上,主要分布在光照資源豐富的柴達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區,而且有不少荒漠靠近電力線路和負荷中心,并網條件優越,是建設大型荒漠光伏并網電站、建立太陽能電力輸出基地的優選區域。相比廣東,屬于我國太陽能資源三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2200-3000小時,且全年降雨量大,全年陰雨天超過60天。土地資源稀缺,土地價格高。主要適合發展分布式光伏,不適合建設大型集中電站。而分布式的特點是分散、量小,因此總體裝機量無法快速提升。

三、兩省經濟發展定位和能源發展戰略不同

青海是主要河流水源涵養地,是亞洲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啟動區,是全國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到青海視察,提到“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發展定位首先是生態,因此,可再生能源在青海的能源發展中占有很高地位,成為青海主要的能源供應形式。水電的發展對光伏和風電形成良好的調節,青海曾連續7天168小時全清潔能源供電,創世界記錄。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習總書記對廣東提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明確要求。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深化改革是廣東發展的重點。在能源發展中,以保障經濟運行為重點,雖然也提出嚴格控制煤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但規劃中“十三五”末,煤電占比仍有47.8%。在“十三五”新增裝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30%。氣電、核電仍是發展重點。

四、兩省的產業發展歷史和發展內容不同

從產業發展角度,兩省也存在差異。青海依托自身資源,發揮光伏發電應用市場優勢,引導東部優勢企業向青海轉移,構建起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促進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投產光伏制造企業12戶,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50億元,建成多晶硅17501.67噸、單晶硅9828.97噸、電池及組件800兆瓦、逆變器500兆瓦的產能,實現產值超過100億元,帶動1萬余人就業。全省多晶硅產量占全國的9%,亞洲硅業產能規模在全國排名第五。其中,黃河水電電子級多晶硅打破國外壟斷,國內市場占有率達10%。單晶硅產量占全國的19%,居全國第三位。早在2003年以前,廣東的光伏制造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深圳聚集了眾多太陽能庭院燈、路燈、非晶硅電池及晶硅組件產品生產企業。在后續發展中由于受到用地緊張、政府支撐政策不明晰、缺乏雄厚技術研究支撐等限制因素,廣東在第一波光伏行業擴張中,沒有擴大本地產業規模,逐漸被江蘇、浙江等省超越。廣東生產制造企業數量多于青海,主要集中在上游輔材、設備,下游逆變器及系統集成方面,沒有多晶硅產能。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優勢,逆變器產能占全國一半以上。

廣東的光伏產業發展大多是本地自然發展的企業,鮮有從外地引進的企業,從廣東外流的光伏制造企業倒不少。這些因素都決定了廣東不可能按照青海模式,大規模發展太陽能發電。而是應該依據自身特點,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種養殖等領域的發展,拓展光伏應用范圍,發展分布式光伏,開發移動能源產品,適時發展相關產業。廣東土地資源稀缺,但經濟發達,工商業屋頂資源豐富,分布式自發自用電價高。在綠色建筑領域,廣東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廣東作為能源資源消耗大省,一直是國家節能降耗的重點區域,節能需求強烈。廣東創新活力強,尤其在離網型應用、移動能源方面可以創造出更多形式的應用產品。在國家暫停發放地面電站建設指標,去補貼的政策環境下,廣東憑借高電價,高消費水平等優勢,成為最快實現平價上網地區之一,各企業、研究機構也紛紛將廣東作為下一階段重點開發的市場。廣東更應該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實現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