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組件的潛在誘導衰減(PID) 會減少光伏發電系統對外輸出的電能,嚴重情況下會使光伏發電系統癱瘓,幾乎無法對外輸出電能。在溫度為85 ℃和85% 濕度的條件下,對單塊光伏組件進行潛在誘導衰減效應的模擬測試,即組件的鋁邊框和輸出端產生1000 V 的電勢差,每隔6 h 測試組件的電致發光(EL) 和I-V 性能,老化時間持續了48 h。結果表明:該效應會使組件產生漏電,漏電程度隨著實驗持續的時間而變得嚴重。運用電容器原理去解釋潛在誘導衰減產生的物理機制,前板采用亞克力板去制作新的光伏組件,能使組件的功率衰減控制在5%以內,完全具有抗PID 的性能。(一)

常規組件的PID 實驗

目前,大型光伏電站中的組件通常采用玻璃、雙層EVA 和背板來進行封裝。本次實驗采用“雙85”老化箱來模擬惡劣的自然環境,在組件的輸出端和包裹在組件上的鋁箔接上反向直流1000 V的高壓,老化時間在48 h 以上。連接示意圖如圖1 所示。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 ? ? ?圖1 為光伏組件的電性能參數隨實驗時間推移的變化趨勢,圖2 為光伏組件隨實驗時間推移的EL 變化情況。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 ? ? ?由圖1 可知,從實驗開始的20 h 內,組件的最大功率點電壓和電流有微弱的衰減,隨著實驗時間的持續,將會出現急劇嚴重的衰減,尤其是最大功率點電流;與之相對應的最大輸出功率與填充因子亦是如此。當實驗一直持續到48 h 后,組件的并聯電阻衰減到0,串聯電阻變得非常大,以至于組件幾乎不對外輸出電力。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 ? ? ?由圖2 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組件中電池、片變黑的數量在增加,且分布在組件的邊框附近。

(二)抗PID 效應組件的封裝

常規組件中的電池片通常在p 型硅片表面擴散三氯氧磷形成p-n 結,則電池片的正表面存在大量電子,少子為空穴。當在組件的輸出端和連接電極之間加上一個反向直流電壓時,會在鋁邊框和電池片之間形成一個超級大電容,增大或減少極板間的距離都能消除電容效應。組件尺寸和厚度是一定的,所以只需減少封裝材料的介電常數來削減電容效應,使封裝好的組件具有能抗擊一定PID 效應的能力。

傳統組件采用前板玻璃、雙層EVA 和后TPT 背板進行封裝時,鋁邊框和電池片之間的封裝材料為1 μm 波長所對應的介電常數為4.1的普通鈉鈣玻璃和EVA。我們采用新工藝在玻璃上開出電極孔,將其作為組件的背板,前板采用亞克力板,這樣做從理論上可減弱電容效應,從而進一步抗擊PID 效應。

組件制作的工藝流程為:單焊、串焊、層疊、層壓、切邊、裝框、固化、清洗。我們把制作好的組件同樣采用前面的測試方法進行驗證。圖3為新制作抗PID 效應組件的實驗前和實驗50 h后的EL 圖。

光伏組件潛在誘導衰減的研究
? ? ? ?通過對比實驗前后的EL 圖可發現,采用新的封裝方法制作的組件具有抗PID 效應的性能。新制作光伏組件的功率是250 W,經過PID 實驗后,組件功率降為243W,衰減率為2.8%,功率的變化遠小于5%。當前業界認為,組件的功率衰減小于5% 時,組件就具有抗PID 功能。

(二)

小結

通過對常規組件的PID 效應的實驗,發現PID 效應可嚴重破壞組件的輸出功率,且具有雪崩式的破壞。本文通過分析鋁邊框與電池片之間的封裝材料的電容效應,提出了一種新的封裝方式,可有效消除光伏組件的PID 效應。新制作抗PID 效應的組件可減輕組件的重量,提高組件的強度;并且新制作的組件前板采用了亞克力板,當溫度升高時易變形,利用該屬性可方便我們在組件的前表面壓印出金字塔結構,以減少入射光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