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競爭歷來激烈,尤其是“531”新政后,行業再次迎來新一輪洗牌。晉能清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下稱“晉能科技”)在短短幾年內躋身全球前5%最先進產能,且沒有受到新政太大影響,依靠的是什么?當前光伏產業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異質結技術的前景究竟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深耕光伏行業三十余年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

晉能清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看待光伏在能源領域的地位?
楊立友: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能源的可持續性是一個嚴峻話題。經過多年技術儲備,目前光伏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領域中的重要力量。光伏行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不像煤炭、石油那樣只要占據了資源就可以占據優勢,光伏產業技術的公平性成為促進世界各國平等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當前,我們進入后工業化階段,能源利用、經濟發展與環保之間的矛盾亟待協調,能源革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這也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空間與時間。另外,從全球范圍看,光伏所占比重很小,產業調整的空間還很大。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看待“531”新政實施后光伏市場發生的變化?
楊立友:首先要認識到光伏行業不會因此而亡,前途是光明的,企業要堅定信念。當前,光伏產業鏈上下游成本下降都很快,而且全球化已經發展很充分且不會后退,加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這些都意味著光伏行業的市場還很大。同時,企業要有快速反應能力、適應能力。如晉能科技其實對此已有充分準備,國際市場份額占據公司總份額的一半以上,未來我們還會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此次行業洗牌后,光伏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企業必須以先進的技術產品作為對客戶的承諾,贏得市場尊重,因此一定要堅持技術創新、技術引領。同時,要充分開拓市場,服務好龍頭客戶。
另外,一定要遵循行業發展規律,適應光伏行業技術迭代速度快的本質,不能盲目擴張產能。晉能科技的產能擴張就是有節奏的。我們希望晉能科技不是規模最大的光伏企業,但一定要成為技術領先、質量在前的企業,這樣能夠走得更加穩健。
中國能源報:您為何現在選擇來到山西,進入晉能集團?
楊立友: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對煤炭過度依賴,致使產業結構單一。但作為能源大省,山西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能源敏感度,目前其光伏市場規模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同時,這里也有光伏發展的諸多有利因素,如光照時間較長、電網布局成熟等。此外,光伏發電的建設周期較短,且確立了20年電價不變的政策,使得光伏發電成為山西能源革命的不二之選。
晉能科技成立于2013年,恰是光伏行業的低谷期,但產業前景仍很好。我們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發展光伏產業起點較高,轉型相對輕松。
此外,作為一家國企,晉能科技能夠以市場化方式運作企業,充分參與市場競爭。晉能科技被國資委列入了“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同時,晉能集團也是山西能源革命的試點企業。晉能科技因此獲得了一些諸如人才、股權激勵等政策傾斜,為發展光伏創造了良好環境。我相信光伏產業將是晉能集團內部效益增長最快的板塊,5年內會占到晉能集團效益的半邊天。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影響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楊立友:光伏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產業。技術和市場是光伏產業的兩條腿。光伏產業競爭激烈,只有依靠技術才能樹立口碑。并且,光伏產業技術更迭非常快,基本每半年就是一個周期。
當前,晉能科技已經做了許多“全國第一”的嘗試,在技術上做到了行業標桿。晉能科技還實現了智能制造,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提升了產品質量。再從市場角度看,晉能科技有國企基因,之前由山西煤炭運銷集團與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合并重組而成,對光伏下游的電力用戶需求非常了解,可以更好地與下游企業做好配套,帶來更好的服務模式。
另外,光伏行業具有典型的B2B特征,針對這一特征,晉能科技確定了用最好的技術服務最好的企業和客戶的戰略,如目前我們與軟銀集團的合作就自帶廣告效應。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看待異質結技術?
楊立友:當前,光伏產業又到了技術更迭的新周期。異質結技術先天稟賦好,潛力大。如,天生轉換率高,生產周期短,工藝簡單、步驟短。我認為異質結技術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光伏技術的黑馬。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人看好異質結技術,也有約10余家企業進入了異質結技術領域。但異質結跨半導體和平板技術,企業必須有相應的基礎。另外,從商業角度看,發展異質結也需要把握好時間節點,因為其發展必須經歷產業培育期,比如晉能科技目前就是靠已有的成熟技術產業在“養著”異質結技術。
光伏產業明顯的技術密集特點決定了這個產業不是單憑風險投資、資本運作就可以實現的。企業能夠做到技術滾動式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中國能源報:您預計異質結技術離產業化還有多遠?
楊立友:企業的科研不同于單純的科研機構和學校,需要有產業化導向,尤其是異質結技術,又涉及到“跨界”,現在具備這些條件的企業較少。現在晉能科技研發的異質結技術轉化率已達24%,而且還有提升空間。
目前,異質結技術的主要任務是降低成本,并且從生產工藝、材料等環節帶動整個產業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