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誕生的那天起,中國的光伏產業就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政府的支持、媒體的吹捧,資本的趨之若鶩,讓這個產業紅極一時,誕生了一個個耀眼明星!
從施正榮及無錫尚德,到彭小峰及江西賽維,再到苗連生及天威英利,這些曾經坐上老大寶座的明星們,卻又在夜空中劃出了令人唏噓的拋物線,沒有躲開產業大潮的拍打而迅速隕落!
而另外一些光伏企業,如高紀凡及天合光能、瞿曉鏵及阿特斯、朱共山及協鑫集團,卻在激烈的市場廝殺中活了下來,躲過每一個周期輪回,一步步走向世界、稱霸全球。
回首中國光伏十年,這就是一場“幸存者”游戲。幸存下來的企業,為什么能夠躲過宿命?他們的生存智慧是什么?
兩年前,央視財經《對話》欄目請來了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協鑫集團副董事長舒樺、尚德電力創始人施正榮等諸多行業大佬,展開了一場高水平的對話。
在對話中,干貨頗多,華夏能源網(微信號:hxny100)特別摘選對話中幾位大佬的講述和相關材料,編寫成三個小故事,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發現天合光能、阿特斯、協鑫集團穩健成長背后的邏輯。
這些邏輯,其實都是常識和常理下的生存智慧。可惜的是,現在依然有很多光伏企業在眼睜睜的往這些坑里跳!
第一個坑:產能過剩天合光能高紀凡:當時一看這個數字我就傻了……
2005年,我國第一個多晶硅項目在洛陽投產。當時誰也沒想到,僅僅三年時間國際多晶硅價格就一路瘋漲,從每公斤22美元一路漲到2008年的800美元,硅料供不應求。
在當時,拿不了料就開不了工,緊張到滿世界去找半導體產業用下來的那些材料,比如表面涂了涂層的硅片,回來把表面洗掉,把里面所謂好的硅料拿來用,可能要洗幾千片才能洗出來一公斤的硅料,可以說是挖地三尺要把能夠用的多晶硅料都找出來。
國內大量光伏企業斥巨資涌入上游的多晶硅項目,我們2007年在連云港簽了要投資一萬噸多晶硅的項目,和地方政府簽了合約,我們的一個副省長還參加了奠基儀式,十億美金的項目。
投資完以后,我們請了一家全球做多晶硅整體解決方案的美國公司,去他們總部去參觀。他跟我講說哪家哪家公司有多少噸,我當時一看這個數字就傻了。整個他說的多晶硅項目加起來的數量,我一算是市場未來需求量的三倍以上,我就說這個事情我不干了!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
為了這個事情,我三個晚上沒睡著覺。后來我跟領導去說我不干了,當然他對我表示理解。后來我給連云港政府也做了一個交待,給他引進了一家想做多晶硅的廠,給他引進去我就退出了。
實際上,產能過剩這個是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已經形成了,2011年階段性的產能過剩開始出現了供過于求,價格急劇下跌。那個時候我們倉庫里的庫存將近30億人民幣,睡一晚上,睡一覺,第二天差不多就100萬沒了,睡一晚上,100萬的價值就消耗了,造成整個行業持續八個季度的價格下跌,嚴重的虧損。
產能過剩以后,天合就下定決心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過去四年間,我們電池和組件的轉換效率13次創造了世界紀錄,靠這個我們不僅自己的技術水平盈利起來了,還整合其他公司技術水平低的產能,我給他進行技術提升,通過創新來做整合,這是我們破解產能過剩的一個核心之所在,用創新引領發展,而不是規模。
第二個坑:政府熱捧
阿特斯瞿曉鏵:政府盛情難卻,我想我就拖一拖吧……
2012年,僅光伏產業園全國就有三百多,各個地方城市爭相把光伏作為城市名片,放眼全國,以大型光伏命名道路的城市不少,無錫的尚德路,常州有天合路,江西新余則有條賽維大道。
(王勃華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在光伏上一輪過山車之前,全國600多個城市,有300多個上光伏,地方政府的領導來做我的說服工作,要求同意他們上光伏,我掰開了揉碎了,講各方面道理,你們不具備這個優勢,現在你們要上的話,是非常不合適的。但是他們創造條件也想上,來找我的是副市長說如果你不支持我們上,那能不能請你跟我一塊回去,去做做我們市長的說服工作。

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
2010年,蘇州市找我找了幾次,說我們政府給你一些支持,你在蘇州擴產,來建一個太陽能電池片組件的廠好不好?第一次我想想有點猶豫,沒動,第二次到2011年,領導再找我,意向書簽了,連協議也簽了,而且合資公司都成立了,地也買好了,而且小工棚已經搭起來了。
但是2011年直覺來講,我覺得這個行業已經開始過剩了,但是政府盛情難卻,我想我就拖一拖吧,再觀察觀察。觀察了大概一年時間,2011年、2012年太陽能行業進入了產能過剩跟低谷,在那個點領導倒也不追了,到后來再過一段時間,領導說你那個廠要是不做,要不然把地退掉吧,我們現在蘇州地也挺難找的,我說好吧,就把地退掉了。
第三個坑:低價競爭
協鑫集團舒樺:價格擂臺賽是自殘……
在當時的背景和環境,巨大利潤空間的誘惑,大家都一哄而上爭上游。中國兩頭在外的格局,其中有一頭,就是光伏原材料控制在國外少數大型化學企業手中。當時有色金屬協會統計的每個月的報表顯示,行業里都在增加一些新的面孔,都是來自地產、貿易、紡織這些跨界的企業,在不擁有技術、不擁有品牌、不擁有成本的情況下,快速地投資了大量的多晶硅產能。
在2011年北美的展會上,我就看到了行業的企業在展會上擺出了價格擂臺賽,喊出了一家售價后,另外一家當場亮出更低的價格。但更低的價格成為展會上一個主流價格的時候,另外一家企業又喊出了更低的價格。這樣的價格擂臺賽是自殘,也擾亂了行業正常的價格次序。

協鑫集團副董事長舒樺
(我們認為更應該是以技術研發、技術創新來推動價格下降。)在2009年,國內60片組件僅僅是110W,而到2016年今天,我們60片的組件功率可以做到285W。這是我們協鑫自主研發的高純顆粒硅,而這個產品在當今世界上僅有兩到三家能夠生產,比常規的西門子多晶硅純度更高、成本更低。
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長期在技術創新、技術研發當中的一個成果。而這樣的一個成本不足8美元的多晶硅材料,將會為整個未來的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