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級光伏電站組件排布圖紙




2詳細說明
項目概述
本項目葉集區南依大別山,北連淮北平原,西臨史河,東部丘陵,境內河流縱橫,塘堰星羅棋布,林竹繁茂。全區共有森林面積71800畝,其中,孫崗鄉28000畝,三元鄉7400畝,平崗辦事處30000畝,鎮區辦事處6400畝,本區樹種以意揚、國外松、杉木為主,經濟林有板栗、桃、棗、水蜜桃等。屬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轉換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全年日照1876-2003.5小時,平均氣溫16.7-17.9℃,梅雨季節一般在6-7月間。全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26.1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3.3%左右,屬于太陽能利用條件中等的地區。除梅雨季節外,太陽能資源具備利用的穩定性。本項目參考METEONORM7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太陽能資源分析,統計了 1991~2010年累年各月的水平面總輻射值和15°斜面總輻射值,詳見下表。

光伏電站根據現場安裝狀況進行組件及逆變器的配置,本村級光伏電站配備4個50KW的組串式逆變器,經逆變后進入一個交流配電箱,最終并入國家電網。



光伏方陣排列布置要節約土地、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設計規范,并兼顧光伏電站的美觀展示性。光伏方陣的陣列傾角、方位角、陣列間距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太陽輻射能資源、場地條件等具體情況優化設計。
光伏電站設計要求應包含并不限于:
1)結構設計應與工藝和建筑專業配合,合理確定光伏系統各組成部分。
2)在新建建筑上安裝光伏系統,應考慮其傳遞的荷載效應。
3)光伏組件支架材料、結構設計方案及構造措施,應保證支架在運輸、安裝、使用過程中滿足強度、剛度、穩定性的要求,并符合抗震、抗風、防腐等要求。支架、支撐金屬件及其接節點,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進行復核驗算。
4)應考慮風壓變化對光伏組件及其支架的影響,光伏組件或方陣宜安裝在風壓較小的位置.
5)逆變器等較重的設備和部件宜安裝在承載能力大的結構構建上,并應進行構建的強度與變形驗算。
6)光伏方陣的支架宜由埋設在鋼筋混凝土基座中的鋼制鍍鋅連接件或不銹鋼地角螺栓固定鋼筋混凝土基座的主筋應錨固在主體結構內;當不能與主體結構錨固時,應設置支架基座。應采取提高支架基座與主體結構間附著力的措施,滿足風荷載、雪荷載與地震荷載作用的要求。
7)光伏系統輸配電和控制用線纜應與其他管線統籌安排,安全、隱蔽、集中布置、滿足安裝維護的要求。
8)光伏組件或方陣連接電纜應符合《光伏(PV)組件安全鑒定結構要求》的相關規定。
9)光伏系統的電能質量應符合《光伏系統并網技術要求》,電壓偏差,頻率、諧波和波形畸變、功率因數、電壓不平衡度和直流分量等電能質量指標的要求。
10)并網光伏系統應具有相應的并網保護功能,并安裝必要的計量裝置。
11)在人員有可能接觸到或接近光伏系統的位置,應設置防觸電警示標識。
12)光伏系統應與建筑電氣系統相匹配,光伏系統主接線應滿足系統損耗小、故障易診斷、易隔離和檢修的要求。
13)光伏系統設計時應計算系統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光伏系統裝機容量由建筑物可安裝光伏方陣的位置、面積、傾角、光伏組件規格確定。
14)并網光伏系統容量還應根據配電網線路、變壓器容量及電網相關要求確定。
3設計施工時還應做到:
★ 美觀性
與當地自然條件結合,美觀大方。在不改變原有地貌環境和外觀的前提下,設計安裝太陽能光伏陣列的結構和布局。
★ 高效性
光伏系統在考慮美觀的前提下,在給定的安裝面積內,盡可能的提高光伏組件的利用效率,達到充分利用太陽能提供最大發電量的目的。
地面電站及平屋頂太陽能電池組件表面應垂直朝向太陽,可以提高電池組件的輸出效率。
傾斜角:傾斜角是太陽能電池方陣平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并希望此夾角是方陣一年中發電量為最大時的最佳傾斜角。一年中的最佳傾斜角與當地的地理緯度有關,當緯度較高時,相應的傾斜角也大。最理想的傾斜角是使太陽能電池年發電量盡可能大,而冬季和夏季發電量差異盡可能小時的傾斜角。
選擇傾角安裝光伏組件陣列時,前后排光伏陣列的間距設計應避免陰影影響,各陣列間應有足夠間距,一般要求在冬至影子最長,兩排光伏陣列之間距離要保證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前排不對后排造成遮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