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8月中旬,由于環境問題并響應行業市場需求,茂迪就關閉了其在蘇州昆山的生產線,彼時,該公司表示未來將以徐州和馬鞍山的工廠為主要生產基地。

但是,近日記者調查發現,茂迪的“大陸版圖”暗潮涌動。其位于徐州的新建生產基地存在延期風險,而位于馬鞍山的生產基地因拖欠工程款問題,亦難獨善其身。
茂迪財務處投資暨財務規劃部經理暨代理發言人朱宜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光伏“5·31新政”的沖擊,茂迪的規劃確實有所放緩。
風波不斷
茂迪的徐州廠位于鳳凰大道東側,距離徐州高鐵站僅10分鐘的路程。“往常還能拉到幾個臺灣人,但是從今年開始,別說是臺灣人,已經很少有人提到茂迪的名字了。”經常往返徐州機場和高鐵站的出租車司機張師傅說道。
到達目的地后,記者幾經查找卻不見茂迪的字樣。詢問附近的工人后才得知,茂迪的徐州廠實際位于徐州艾德太陽能(3.260, 0.21, 6.89%)公司的廠區內,其目前并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工廠。
多位艾德太陽能的員工向記者表示,自 2015年,茂迪便一直租用艾德的廠區進行生產,其自己的廠房于2017年才開始建,目前尚未建成。
上述員工口中的茂迪自己的廠區,實際為茂迪位于徐州的1.2GW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項目,但原定于2018年底投產的計劃能否如愿尚不可知。記者從負責該項目建設的一位經理處得知,項目于2018年初開始建設,原定年底建成投產,但是按照目前的進度,極有可能推遲到2019年。

茂迪在徐州新建的生產基地,投產計劃可能會延至2019年 本報記者秦梟/攝影
“之前一直在催進度,但是國家出臺了政策之后,公司催的就少了很多,聽說他們資金上有些問題。”上述經理說道,“不過,他們倒是不用擔心這邊的資金問題,因為都是徐州市經濟開發區政府墊付的,只是建成之后他們還買不買就不知道了。”
朱宜珊對記者表示,徐州廠區的建設進度確實有所放緩,計劃上沒有特別的改變。但對于具體的投產時間,她并沒有透露。
徐州市經濟開發區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為更好地招商引資,在一些項目上政府的確會墊付部分資金。不過也不擔心有的企業“跑路”,廠區建好后,政府可以再賣給同類型的企業。
雖然茂迪暫且不用為徐州新建生產基地的資金問題而擔憂,但其位于馬鞍市的生產基地卻似乎沒這么幸運。

據了解,茂迪(馬鞍山)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茂迪馬鞍山”)于2016年9月1日建成投產,項目總投資9億元,現擁有約800MW太陽能電池生產線。
10月30日,記者在茂迪位于馬鞍山市的廠區采訪期間,多位與該公司有業務往來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他們曾與茂迪馬鞍山簽訂了1000多萬元的合同,主要負責廠區空調、通風等安裝工程。但工程進行到一半卻突然不再繼續,至今仍拖欠500多萬元的工程款未支付。
朱宜珊表示,馬鞍山廠區原計劃擴建,但是受到新政的影響,需求下降,所以擴建計劃基本暫停。而承包商施工到一半的部分就必須要去協調,但因牽涉的承包商較多,需要一一協調,所以需較多的時間。公司暫且不對單一的廠商去做回應。
實際上,不僅僅是徐州、馬鞍山兩處廠區,2018年6月開始,茂迪一直動作不斷。為調整營運方向、降低成本,茂迪裁撤臺南長晶廠,100多名員工被迫再就業。8月中旬,茂迪昆山工廠被曝停產,不出一個月,茂迪桃園工廠近半員工無預警調職,近300名外籍員工被遣散。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日,茂迪為調整經營需求及盤活資產,又將4萬多平方米的臺南工廠以317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臺灣無線通信產品制造商Wistron NeWeb公司。
臺灣光伏潰敗
茂迪的境遇似乎正是臺灣光伏的一個縮影。
進入21世紀,隨著歐洲市場的開放,全球光伏產品需求猛增,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我國大陸、臺灣地區開始涉足光伏產品制造領域。一大批如茂迪、昱晶這樣的臺灣光伏制造企業,開始發展并逐漸成為世界光伏市場的翹楚。
10多年前,茂迪股價曾經暴漲到985元新臺幣,益通更是漲到1205元新臺幣天價,郭進財的昱晶也漲到416元新臺幣。彼時有人形容,“太陽能產業猶如印鈔機般,吸引了大批企業爭相投入。”
但是,在新一輪的產能轉換中,不僅僅是茂迪,臺灣的光伏企業整體籠罩在一片迷霧中,尚不見曙光。
自今年6月以來,受大陸地區光伏政策的影響,全球光伏市場波動劇烈,對外銷十分依賴的臺灣地區光伏制造業業績急劇下滑,相繼走上裁員甚至退出光伏行業的道路。
繼茂迪宣布裁員后,太陽能多晶硅晶圓廠綠能也宣布因太陽能電池產業持續不景氣,來自于下游廠商的訂單減少,將進行裁員,預計將有200多位南科廠區員工被裁。據悉,綠能南科廠利用率僅為五成左右。
而臺灣光伏電池及組件制造商元晶太陽能也“不甘寂寞”,宣布為應對國際太陽能市場短期波動,提高競爭優勢,將調整產品策略方向(生產利潤較高的高效能PERC光伏電池及組件)并進行人員精減(裁員20%,約275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深耕硅片制造多年的中美硅業或退出光伏的舞臺。
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中美硅業指責中國新的光伏補貼政策,以及中美貿易戰對其太陽能業務的困境。如果未來兩年技術或需求沒有突破,中國臺灣硅片制造商中美硅業將考慮退出硅片業務。據中美硅業首席執行官公開表示,生產商正面臨財務困境,因此無法保持競爭力。其稱,公司的硅片業務預計今年銷售額將下降15%,并將在2019年進一步下滑。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以新日光、茂迪等為代表的臺資企業曾在光伏制造領域占據重要席位。但是在近幾年光伏行業的黃金發展階段,臺灣的企業并沒有抓住機會擴張,所以一直沒有出現巨頭型企業。隨著內陸龍頭企業逐漸崛起,臺灣企業規模小、成本管控能力不夠的劣勢逐漸顯現。
朱宜珊表示,過去臺灣大部分光伏企業主要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但“5·31”新政導致需求驟減,對整個太陽能產業的影響很大。再加上臺灣過去的營運模式又是依賴臺灣生產電池,組件的部分則是通過大陸的廠商行銷到海外,此種產業鏈比較容易受到影響。
冰火兩重天
臺灣地區的光伏企業正在節節敗退,但反觀大陸地區,龍頭企業似乎熱情不減。
其中,10月28日晚,保利協鑫宣布,新疆協鑫多晶硅項目正式投產,一期產能繼續擴大至6萬噸。盡管產能大幅增加,但該項目的總投資額僅有小幅增加,將由56.82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59.98億元。
另外,通威股份包頭高純晶硅項目一期項目近日正式投產,生產成本降至4萬元/噸以下,實現了高純晶硅的“中國制造”。據了解,今年四季度,通威股份多晶硅及電池片產能將密集投產,屆時其高純晶硅實際產能將達到8萬噸/年,電池片產能將達11GW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地區2017年名義上的電池產能有20GW,但是實際上的產出僅有10GW,相當于通威股份一家公司的產能。
而據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介紹,隆基股份年底單晶硅片產能也將達28GW。隆基樂葉戰略與海外市場高級總監夏愛民對記者表示,新一輪的產能擴張實際是新進產能替代落后產能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殘酷的,是無可規避的,這也是供給側的改革和肅清,隨后,行業將形成新的動態平衡。
臺灣光伏企業能否從這次行業洗牌中“幸存”尚不可知,但其一直依賴的歐洲市場這片安樂園正在“淪陷”。
8月31日,歐盟公告,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將于9月3日午夜到期后終止,即9月4日起歐盟決定不再延長“雙反措施”。
在此之前,臺灣包括東南亞地區的電池產能一直得益于貿易保護措施,一直享受著區域優勢帶來的收益。而現在隨著歐洲“雙反”的結束,大陸光伏企業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臺灣光伏的市場正在被“蠶食”。
朱宜珊無奈地表示,歐洲取消“雙反”本來是好事,但其更多的是大陸廠商的好處。之前臺灣的稅率相對是比較低的,比較低的電池稅率搭配大陸廠商在第三地的產能,然后出口到美國歐洲等地來規避關稅。這樣一來,臺灣稅率低的優勢就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