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巨大的“蛋糕”背后風險無處不在,一旦演變成事故將不再能重來。德國萊茵TÜV大中華區太陽能光伏電站商務拓展經理王康在“第三屆光伏發電運營及后服務研討會”從通過多個實例從第三方角度講解了光伏電站運維和風險管理,以下根據演講PPT和速記整理。
風險實例解析
以某BIPV的電站為例,該項目光伏組件直接作為屋頂的屋頂材料,并且為了隔熱,在光伏組件下方加設了隔熱棉。

光伏組件的認證標準是IEC61215和IEC61730,分別考量光伏組件的性能和安全。IEC61730中有一項測試叫做溫度測試,標準明確規定進行溫度測試需要考慮光伏組件的安裝方式。翻閱現場組件安裝說明書,發現其中寫到保證背板和安裝面之間充分通風,組件不能用于替代屋頂及墻體材料,為了保持防火等級,光伏組件玻璃與屋頂表面距離至少達到10cm。
通過翻閱安裝說明書,該組件在現場的安裝方式是不符合安裝說明書中的要求的,現場這種安裝方式的下采光伏組件,其材料的耐溫性和散熱性不符合IEC61730的要求,有相應的安全隱患,而且不按照組件的安裝說明書進行安裝,出問題廠家也是不予理賠的。

根據美國國家電氣法規對光伏部分的規定,導體的電導率是隨著溫度上升而下降的。現場這種安裝方式毫無疑問,會導致溫度上升。并且光伏組件溫度與發電量呈負相關,也就是說溫度越高光伏組件的發電能力越差。導體載流能力降低,組件發電能力降低,勢必會影響到我們光伏電站的發電量,由此可以看到組件選型錯誤除了帶來相應安全隱患,還會使得發電量降低。

再看另外一個場景,美國某光伏屋頂發生火災,火災發生時系統運行了1.5年,事發后經過現場勘探,發現此次火災由于現場部分遮擋引起。對于光伏電站運維商來講,雖然這種風險相對難以把控,但如果光伏電站運維商提前了解到光伏電站的設計,加強對遮擋區域的監控和巡檢,悲劇也許就會被避免。

另外今年上半年在青海某電站,發生了一起運維人員不按規定操作導致觸電身亡的事故。對升壓站進行操作時總覺得自己會非常小心,結果帶電操作導致觸電發生事故。事后發現該員工既沒有電工證,也沒有定期的安全培訓。
風險與風險控制
光伏電站風險無處不在,TUV萊茵把光伏電站風險分為選址風險、設計產品風險、安裝施工風險、安全安保風險和物流風險,以上風險都會影響到光伏電站的性能,許多風險并不是運維能完全避免的,但從我們第三方的角度來看,運維應該具備完備的風險控制能力,包括可控不可控的風險,對于可控的風險要做好預防并避免,不可控的風險要做好預警以及制定合理的應急響應機制。
例如去年在內蒙古某光伏園區遇到了十年一遇的山洪暴發,光伏廠區道路被沖毀,一些方陣被沖的歪曲,多處組件被石頭砸碎。有的電站在山洪還未暴發時就做好了應急預警措施,并進行后續補救,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光伏電站運維包括運行和維護兩部分,運行包括監視、分析、預測、預防、控制,維護的話包括測試、檢查、維修、更換、糾正。光伏電站運維的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安全穩定、可靠的現金流。

雖然光伏電站運維標準發展的國內還相對緩慢,但TUV萊茵自2014年就出臺了光伏電站運維的標準,此標準不僅凝結了TUV萊茵在光伏領域長達36年的經驗,同時也借鑒了國際,行業與光伏電站運維相關標準的一些要求,相關標準如下:

TUV萊茵光伏運維評估從通用管理要求、運行管理、維護管理、備品備件管理、安全管理、運維合同、當地要求七個維度進行評估,下設30個評估項,超過100個評估細項,可以對光伏電站運維商進行全面的評估,但是評估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目的是想把我們萊茵30多年以來在光伏領域積累的經驗和我們對標準的理解,傳遞給我們的光伏電站運維商,使得光伏電站運維商的運維工作標準化、規范化,推動整個光伏運維行業的發展。

經過認證服務,光伏電站運維服務商通過規范化管理和技術手段滿足業主的投資回報需求,符合電網公司并網和調度的需求,增強對銀行和資方的還貸信心。

光伏電站運維服務商認證服務共分為8個步驟,包括申請、編制審核計劃、文件審核、現場運維審查、審查結果評估、修正后復核/復查、報告和證書申請、證書簽發及年度監督審核。總體來講,項目發證周期約為6個月,證書的有效期是3年。
以國內做第一個運維公司認證為例,3個電站初審于2015年,2016、2017年分別進行了年審。在申請運維公司認證之后,運維技術體系得到完善、多次審核提高了運維人員技術水平、客戶的業務范圍、運維業績體量翻了3倍。
關于TUV萊茵
TUV萊茵光伏始于1982年,在光伏領域已經有超過35年的經驗,。公司致力于光伏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多年來在光伏全產業鏈深耕細作。共有6大光伏實驗室,服務超過80%的光伏組件和零部件制造商,全球范圍內超過250位光伏測試認證的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