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光伏發電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2.06萬噸,圖為該項目俯瞰。龔堅/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昂生態留住白云藍天”。11月27日,采訪團走進象州縣,在象州理昂農林廢棄物熱電有限公司,看到巨大的招牌大字立在廠區大樓上。該公司廢棄物熱電項目預計12月投產,每天能生產55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

如何乘三江口港產城新區建設的東風,在推動工業大發展的同時呵護綠水青山,實現綠色崛起?象州縣積極探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走低碳工業發展之路。

該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生態立縣”和“工業強縣”戰略,突出產業聚集發展、園區基礎配套、企業扶優扶強和科技創新驅動,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取得喜人成績。

新能源為發展注入“綠”動能

11月20日,在位于象州工業園區內的1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排列整齊的太陽能硅板在水庫上連成片,一眼望不到盡頭。在水庫的另一端,一座升壓站把收集到的清潔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電網。

“排排硅板映藍天,暗把驕陽化電源。科技智收蒼顥火,光明永遠惠人間。”此情此景,有人詩贊新能源。

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方、廣西象州航桂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總占地面積約3800畝,利用水庫灘涂建成這個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站,是目前廣西最大的光伏發電站。建成后,年均發電量約為1.48億千瓦時,每年可為電網節約標煤約4.52萬噸,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約12.06萬噸。項目自2017年開工建設以來,已完成投資6.36億元,完成80兆瓦光伏本體段建設并實現并網發電。

項目負責人還透露,盡管廣西的光照條件僅屬于3類,但這里生態環境好,空氣通透性好,在此建太陽能發電站的效果并不比北方差,甚至要好于預期。

除了發展光伏發電,象州縣還聚集生物質發電、風能發電項目。

今年1月開工建設的象州理昂生物質發電項目位于象州縣石龍工業園區A區,占地約100畝,總投資1.8億元,設計年發電量1.5億千瓦時,年消耗生物質26萬噸。該項目投產后,可以收集方圓50公里范圍內的樹皮、秸稈、甘蔗葉、桑樹枝等農林廢棄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物質現場焚燒造成的污染問題。

在風能發電方面,目前該縣中航風電項目已在建,該項目總投資約13億元,裝機總容量達150兆瓦。

治污設施先于企業建設

11月27日,在位于象州縣工業園區石龍片區C區的廣西捷和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電動車項目生產車間,生產線上車輛各部件經工人組裝后,變成一輛輛嶄新的三輪車。

“我們公司實現了年產20萬臺新能源電動車生產規模。”公司負責人劉定炎介紹,現在公司能生產電動摩托車、休閑觀光電動車、新能源四輪電動車,以及與此相關的電機、車架、鋁輪、涂裝等,今年預計實現年產值1800萬元,年納稅額達10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350個。

象州縣工業管理委員會負責人介紹,捷和科技公司帶動了一批上游企業入駐,預計到2020年,工業園區石龍片區內將形成機械制造產業集群,實現新能源車所有器件本地化生產,成為融入珠江-西江經濟帶,以及參與桂粵產業合作升級的示范園區。

近年來,該縣引進的節能環保項目中,象州銅資源環保再生利用項目也備受關注。該項目從事危險廢物和含銅固廢處置、有色金屬回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將打造銅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帶動銅產業鏈的發展。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前期投資4000萬元,有望于近期開工建設。

如果說新能源電動車和銅資源環保再生利用項目是象州縣對節能環保項目的大膽嘗試,那么該縣的三江口節能環保生態產業園則是節能環保項目的“大手筆”。

該產業園項目位于象州縣工業園區石龍片區,預計總投資150億元,將打造紡織服裝絲綢板塊,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打造桂東地區產業配套的環境綜合處置中心,為服裝、電子、機械、市政等提供環境綜合處置配套;以環保為切入點聚集服裝、絲綢加工、機械五金、電子信息等產業,積極發展環保產品和節能環保裝備制造項目等新興產業,統一規劃能源、水資源、環保、運輸等支持體系,實現電氣熱統一供給,第三方治污、治污設施先于企業建設目標。

技術創新帶動節能降耗

11月26日,在廣西最大的辦公家具生產企業——志光家具(象州)有限公司今年新建的屏風生產車間蜂窩標準生產車間里,只見網狀的蜂窩芯被送進拉伸干燥機中,從機器的另一端,送出一塊塊高檔家具板材。

“這個弗萊斯多功能工作站系列新產品是我們公司研發的,有4項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技術。”該公司管理人員介紹,今年公司將該系列新產品實現產業化,購置一系列行業內先進的試驗和生產設備共20臺(套),組建項目實施團隊,實現研發成果向經濟效益的轉化。

志光家具研發新產品是象州搶抓來賓市三江口經濟區建設機遇,強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并取得明顯成效的一個縮影。該縣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尤其是礦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繭絲綢、造紙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以創新驅動帶動工業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2017年,該縣共實施工業技改項目23個,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達23.12億元,實現多個技改項目的竣工并投產。今年,該縣共實施工業技改項目29個,總投資達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