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光伏扶貧的相關問題,王淑娟老師曾進行過調研,她表示,光伏扶貧其實從技術角度并沒有什么創新,更多是機制上和體制上的創新。
在光伏扶貧項目全國試點時期,當時的扶貧形式有很多種,包括戶用、村級電站、集中式電站扶貧、光伏農業扶貧,但是到了2016年扶貧的時候,基本上就只有村級電站扶貧和集中式電站扶貧了,而到了2017年第一批扶貧計劃的時候,只剩下村級電站,所以村級電站被作為后來主要的光伏扶貧形式,未來應該也不會再有其他的扶貧形式產生。
與領跑者項目相比,光伏扶貧在規模、設備質量等方面對項目成本的要求都比較低,理論上光伏扶貧項目的投資應該低于領跑者項目,但據前段時間的實際統計顯示,領跑者的29個中標項目中,EPC平均價格大概是5元/瓦,最低在3.7元/瓦,最高在6.3元/瓦;而在統計了26個光伏扶貧項目數據后,我們發現,其EPC的平均價格是6.63元/瓦,比領跑者高出一塊多。
對此,王淑娟老師指出,目前我國光伏扶貧電站中標價格普遍較高,主要是EPC企業需要墊資的時間較長、資金成本較高的緣故。政府缺乏資金,同時期望完成扶貧任務,雖然非常關心電站質量,但普遍對光伏系統不專業,這導致能夠墊資的EPC企業話語強較強。
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模式,光伏扶貧不僅是政府鼓勵的項目類型,同時也非常受企業的追捧。
為什么企業也喜歡光伏扶貧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相比于其他光伏項目,扶貧項目享受更多特殊政策的優惠,比如說不需要競價、補貼優先發放以及在一些限電地區優先上網等。
說到光伏扶貧的企業,我們就不得不提在領域內頗有建樹的中利集團——騰暉光伏。
自2015年開始,中利集團就開始在光伏扶貧板塊進行積極的探索,而后創新推出的“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全新一代農業光伏,填補了全球行業空白。在此基礎上,2016年進一步創新推出了“貧困村光伏農場”精準脫貧模式,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改變土壤結構、不改變基本耕作方式的前提下,實現了“光伏+農業+就業”的25年疊加收益精準脫貧,并創新了農業機械化、大幅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實現大農業種植等九大技術創新。
數據顯示,截止目前,中利集團在青海、寧夏、山東、江蘇等地共建設了370MW農業光伏示范基地,實現了平均每畝4000多元的特色農業收益,每年為光伏農場增加特色農業收益5000多萬元,幫助了20多個貧困村1.3萬多戶貧困家庭脫貧。同時公司已在全國73個貧困縣建設“貧困村光伏農場”,助力脫貧人口達到70多萬。此外,公司還在山東、陜西、河北、山西等地區為1.2萬戶貧困家庭安裝了“家庭光伏農場”。
光伏扶貧項目不僅可以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也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推動能源領域供給側改革,實現“一舉多得”的效果。
雖然2020年以后不再建設光伏扶貧項目,但是由于光伏扶貧項目要保證貧困戶未來20年的收益,所以我們未來還有20年的運維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