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技術路線選擇及組件功率衰減
PV-Tech:前段時間德國ISE研究機構 Dr Radovan等人撰寫的一篇名為《PERC電池LeTID衰減:會比PID造成更嚴重的衰減危機么?》將PERC組件光衰問題再次拋到臺前,引發了行業的討論。
單晶PERC技術能在行業快速興起,與隆基的積極推動分不開,您能談談單晶PERC光衰的問題嗎?隆基如何解決?
李振國:行業的要求是,多晶組件功率衰減率應滿足首年不超過2.5%、單晶組件首年功率衰減不超過3.0%,之后每年衰減率不高于0.7%。
從目前單、多晶組件產品戶外使用測試的對比情況來看,各大組件制造商生產的衰減率水平不均衡,差異較大。這與行業內各家光伏制造商使用的硅片材料、電池生產工藝水平及組件封裝有密切關系。
在我們做硅片業務時,曾與許多下游電池組件廠進行過探討,后來進入電池組件環節,開始解決LID問題,當時我們想硼氧對這種存在能不能被消除?它的衰減機理是什么?
后來我們發現如果用常規方法很難消除衰減現象,但是可以想辦法將它減弱,比如生產的硅片,把硅片的氧含量和雜質含量控制的更低一點,低氧硅片可以使‘少子/電阻率’值大幅提升。
另外,我們研究了它的衰減機理,發現這個衰減也是相對的,初始兩三月衰減,但在幾個月之后它是可以逐漸恢復的。如果我們能讓這個過程提前發生于電池或組件制造的環節,加速它的衰減,并把恢復的過程進行壓縮,那么它是不是再不會在應用端出現?
基于這兩個原理,我們與新南威爾士大學、帝爾激光展開合作,聯合開發了LIR技術(光致再生)。
PV-Tech:去年以來,單晶PERC電池效率持續被交替刷新,目前電池最高值為晶科創下的23.95%,PERC組件最高紀錄值為隆基創下的20.83%,業內認為單晶PERC組件未來量產極限值為23%,達到這個極限值之后,PERC是否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李振國:我們研發中心給出的研究及數據來看,單晶PERC量產效率超過24%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從技術上面來說,它其實是一個一直發展的過程,比如2006年時我們堅定認為N型單晶是未來技術成本度電成本最低的一個技術路線,但是到了2015年,我們發現PERC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表現在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控制方面。
我們沒想到PERC可以做出這么高的效率,我們更關注生產線的可升級性及生命周期,三年之后會有什么變化,PERC就是這樣的技術。
PV-Tech:目前我們看到常規BSF電池正在衰退,PERC技術逐漸成為主流,除了P型,以HIT、IBC為代表的N型技術派也在興起,隆基如何看待眼下各項技術路線?
李振國:我們研發投入一定比例的資源在前瞻性技術上,N型技術路線中長期有前景,短期遇到PERC的挑戰,沒有形成好的競爭力,我們對目前行業中的其他高效技術都在關注。
關于硅片產能計劃及N、P型占比
PV-Tech:2018年N型太陽電池產能超5GW,自2013年開始,5年時間N型產能漲幅達135%,業界N型擁護者們認為目前阻礙行業選擇n型做為主流產品的主要問題是產能水平和制造成本,其中有一項重要成本即硅片,您對此怎么看?
李振國:N型硅片從來都不是阻擋N型技術發展的一個瓶頸。從成本及售價上看,N型硅片比P型硅片大約高5~8%,所以它不是很高,它并不像十幾年前大家認為N型硅片會很貴,成本會很高,真正制約N型技術的在電池環節。目前在隆基硅片產能中,N型硅片占比5%,P型硅片占比95%。
PV-Tech:隆基提出了2020年,單晶硅棒和硅片產能增長三倍,達到 45GW。對于光伏制造商而言,制定合理的產能擴張尤為重要,如何看待企業落后產能淘汰與“綁架式”擴產?
李振國:硅片45GW產能擴產計劃不會改變,要給行業一個信心,大家不會買不到單晶硅片。不領先不擴產,我們對市場有信心,其次對自身競爭能力有信心。硅片保持擴產還基于保證供給市場的需求,下游組件的擴張會采取適度的發展,會小于硅片發展速度,下游擴產計劃主要是39億配股募資在銀川高效PERC組件。
PV-Tech:在競爭中如何使企業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
李振國:競爭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要求高的利潤率是無能為力的事情,市場好的時候,毛利保持比較好,市場低迷后,行業很多企業虧損,但隆基還是保持一定利潤,我們沒有無效資產也沒有無效產能。我們更關注生產線的可升級性及生命周期,三年之后有什么變化,所以我在設備方面會預留余地。
2006年的單晶爐,那時候一臺單晶爐,一個月生產500公斤,因為專業度夠,我們留下了升級的接口,2010年時對爐子進行了一次升級,一個月可以生產1噸。2016年再進行一次升級,可以生產3噸,到今天這些單晶爐我們仍然在用,它的折舊期已經結束,理論上是零成本。
我們在戰略規劃上為未來做出了大量的預留的一些設計和思考,我們的原則是明確的,首先是第一原則,第二是著眼未來,站在兩個角度看問題的時候,其實你可能就不會那么落后了。
這個行業技術更新速度太快,投資很大,如果沒有提前布局等到技術更新,又要淘汰設備,這樣就會導致無效投資增大,市場好時還可以平衡,但行業稍微有點波動就會受不了,關鍵就是缺乏這種長遠的戰略。
關于市場
PV-Tech:今年“531”光伏新政后,國內主流光伏制造商明顯加大了對海外市場的開拓,從隆基以往組件出貨情況看,國內占絕大部分,海外市場偏弱。請問隆基從什么時候開始對海外布局?目前隆基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出貨情況如何?明年及未來對此的預期是怎樣的?
李振國:隆基主要產品業務分兩部分,一部分硅片,一部分是組件。硅片業務,除了約40%的硅片自用之外,剩余硅片中的1/3出口海外,2/3出貨國內。
組件方面,隆基從2016年中期開始向海外拓展,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第三方認證、列名、bankbility、團隊建設等。原本計劃2018年實現20%組件出貨占比,2019年達到30%,2020年實現50%占比。目前來看計劃提前了,今年可達到30%,明年我們海外組件出貨將達到60%。
PV-Tech:您覺得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有什么不同?預計明后兩年全球光伏市場將有怎么樣的發展及預期?
李振國:海外市場對單晶組件的認識比國內更好,他們用過單晶比國內有更久的歷史,對單晶的性能也了解更多,所以我們在海外進行產品推廣的時候,其實是沒什么障礙的,或者甚至說是比國內會更容容易。在BOS成本相對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市場更容易接受單晶產品的溢價。
“531“光伏新政實施后,我們也做出了一定調整,業務部門架構從原來傳統的“國內”和“海外”,劃分為更細的大區和區域,我們放了更多的資源到海外市場。
明年全球光伏市場整體還會增長,預計在110-130GW之間,歐洲過去是每年8-9GW,明年預期13-14GW。國內因政策變化會有些變化,但海外成長是確定性的,在歐洲和一些國家,光伏發電競爭力變得更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