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光伏發電快速發展,成本亦獲得大幅下降,發展至今已經消除了與傳統能源發電成本在“量級”上的差別。隨著成本價格的下降,度電補貼亦逐年發生變化。
2018年6月后,國內集中式光伏電站按照標桿電價平均度電補貼約為0.28元/千瓦時,除光伏扶貧項目外,全部采用競爭性配置,實際度電補貼還有所降低。分布式光伏發電為0.32元/千瓦時。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成本目標,到2020年光伏電站電價較2015年降低一半以上(0.45-0.50元/千瓦時),實現銷售側平價。
根據光伏技術產業發展形勢和預期,成本目標總體可以實現,但一些分領域有一定難度,比如民用建筑光伏,部分III類地區。
近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博士在一次報告中表示:“2019年,平均度電補貼強度具備了加速調整的條件,應降本去補貼進程加快的需求,相關政策體系也將加快完善。”
其中,明后兩年值得期待的政策變化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
2021年全面實現平價項目,新建項目不會“敞口式”發展
“新機制和政策性因素影響促使預期平價時間大幅提前,2021年將全面實現平價項目。”陶冶說到。
“平價”的實質是發電成本的比較,具有階段性。當前希冀的平價上網簡單表現為用戶側無補貼,實現與終端銷售電價(一般工商業、大工業、居民用戶相當),其次上網側與本地燃煤上網電價相當。
雖然市場上有不少平價項目在建設,但要全面實現平價項目還需要解決一些關鍵問題。目前平價上網受到燃煤標桿電價、補貼資金拖欠、電站項目運行情況、非技術成本的影響,在實現過程中需要創新市場交易機制、理順輸配電價機制、完善電力市場機制。
陶冶強調需要理性看待“平價”,沒有“一平解千愁”。他表示,補貼問題不會自然而然消散,新增建設規模不會“敞口式”發展。
可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上“電力價值”競爭力上仍無法實現與傳統電力技術的持平;實現平價階段目標后,仍需宏觀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