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種太陽”助力農民脫貧
從白城驅車一路向東120多公里到長進村,這里有一片4300多畝的鹽堿地。生活在白城六合馬場和長進村的村民,多年來一直在想盡辦法讓這片鹽堿地給人們帶來富足,然而一代又一代人努力過后還是選擇了離開。
如何讓這片瘠薄的土地重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轉變始于2018年的春天,在國家批準的第三批10個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中,吉電股份白城基地選址在了這里。
2018年7月26日,大安、鎮賚兩個項目工程全面開工建設;9月15日,項目管樁全部施工完成;10月20日,項目系統開始調試;11月6日至11月26日,相繼通過并網前監檢驗收;11月28日至12月4日,陸續通過新機整套啟動并網驗收;12月中旬,從大安、鎮賚兩個光伏子陣中輸出的“絲絲”電能跨越年歲,奏響了吉林省西部生態經濟區綠色發展與經濟轉型協同共進的新樂章。
長進村村長才永濤興奮地說:“原來村里收入一分錢沒有,自打村里土地種上‘太陽’以后,村里土地租賃費一次性拔付到位,結束了村里財政為零的歷史。有了這筆錢,村里可以修路、栽樹、規劃村屯、為村民上合作醫療等,村里也將在今年底提前一年實現脫貧目標。”
如今,原來在貴州打工、鎮賚六合村26歲的青年王慧林選擇到家門口的吉電股份3號鎮賚光伏項目工地上班。
“這一年我差不多攢了七萬多元,比我原來外出打工掙的多多了。”王慧林高興的說。
與他一起改變的還有當地372戶居民的命運。
據該項目總負責人徐振軍介紹,工程建設期間,該項目一共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直接增加村民收入440余萬元。昔日的鹽堿荒地不僅迎來了“顏值”巨變,更勾勒出一幅陽光路上奔小康的現實圖景。
新技術新智能新工藝踐行領跑者責任
近年來,“光伏+”模式已成為科學利用土地、開發清潔能源的典型案例。從投入競標工作開始到項目施工建設,吉電股份就針對鹽堿荒地的地質環境,制定了“高標準建設、高水平利用、高標準管理”的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入“光伏+農業”“光伏+牧業”“光伏+土地”等治理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帶動生態農業發展,為鹽堿地的綜合治理提供“科技領跑”的吉電方案。
效率優先、技術領跑。該公司在采用傳統的單晶單面固定式支架光伏發電組件基礎上,大膽采用了行業先進的N型PERC雙面雙玻光伏組件、高效組串式逆變器和平單軸跟蹤支架系統,較常規固定式支架光伏電站提升發電效益約20%,且該領跑者雙面雙玻組件在土地、沙子、綠色植物和雪地等場景下,組件背面可產生10%-15%的發電效率。其中HJT異質結組件在國內剛剛開始量產,電池轉換效率高達23.4%,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為先進的組件。
專項創新,智能控制。該公司應用了20%傾角41°的固定支架和80%的單聯動和多聯動平單軸,采用全天候智能太陽追蹤系統,可以每天跟蹤太陽的升起和降落,來自動調節平單軸角度,保證太陽直射,發電效率最大化。在遭遇大風、雨雪天氣的情況下,還可啟動自動保護模式。
智慧運維,打造數字化電站。配備先進的站控系統和大型無人機,助力電站巡檢,搭載熱成像儀、大數據分析、智能視頻監控等技術的智能運維平臺,可實現少人值守,大幅縮減人工成本,大大提升設備可靠性和經濟運行水平。建設期間,為保證工期進度和安全施工,該公司自主研發“平單軸組件整體吊裝”新工法得到廣泛應用,較常規安裝綜合效率提高了5倍。
生態友好,一地兩用。該公司嚴格踐行領跑者項目投標承諾,采取了大跨距、高支架設計技術方案,為后續光伏區土地綜合利用,“光伏+農業”“光伏+牧業”等治理模式創造了先決條件。
新技術、新智能、新工藝的應用,為該公司在領跑者基地建設中樹起一座座標桿,創造多個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領跑者”中領跑者。
近年來,吉電股份秉持“清潔能源、綠色發展”理念,聚焦“以清潔能源為主的國內一流上市公司”這一目標精準發力,走出了一條從單一火電產業向“先進能源技術開發商、清潔低碳能源供應商、能源生態系統集成商”的戰略轉型之路,一躍成為東北區域清潔能源生產的龍頭企業。截止2018年11末,該公司資產總額427億元,全口徑總裝機容量737.5萬千瓦,新能源產業布局已經由吉林省拓展至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