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最新公告2019年度再生能源躉購電價(FIT),光伏費率平均降幅高達10.17%,遠超過國際平均降幅的4.25%。集邦咨詢新能源研究中心(EnergyTrend)認為,對于正在成長的臺灣地區光伏市場而言,影響程度可能超乎預期。
EnergyTrend分析師陳君盈指出,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許多大型系統商已陸續布局2019年度的大型地面型項目,推估安裝量約接近1GW。但因為臺灣地區地形環境特殊,所釋放出來的土地相較國外而言,建置難度非常高,特別是在設備的選用上,必須要能抗鹽害并能持續20年之久。
除此之外,不同于屋頂型,地面型系統大多都要靠業者自設升壓站,其并網成本約占總成本的25%。因此,在并網成本無法減少的情況下,又面臨躉購費率大幅下降,EPC廠商評估內部報酬率(IRR)后,只能選擇價格價低的組件與逆變器等設備,以換取較高的IRR。
按目前市場現貨組件價格0.37USD/W計算,地面型躉購費率的下調,讓IRR已降低到2.60%,而且要15年后才能回本。預測2019年的價格,由于組件與逆變器都必須通過VPC高效認證,才能符合高效能加成的6%費率,因此組件與逆變器廠商會將VPC檢測的成本轉嫁到報價上,使得2019年主要設備價格降幅有限。根據EnergyTrend推算,模組價格最低至少須降到0.30USD/W,才能讓IRR回到5%的基本點。
然而,就算是臺灣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組件制造商,可能都無法跟進0.30USD/W的組件價格,更不用說視為光伏發電系統心臟的逆變器,臺廠的制造成本也無法迅速跟進市場的降幅。因此不論是組件或逆變器,可能都將不敵具備成本優勢的中國大陸制產品。
躉購費率的逐漸退場,是全球光伏政策的趨勢。EnergyTrend認為,最好的配套方式應該是要預告到2025年前,每年躉購費率的降幅,并將減少的躉購費率轉而用在鼓勵儲能的發展,才能讓光伏這類間歇性能源藉由儲能來完備,也藉此讓業者自行評估風險,不適者自然淘汰,讓光伏全產業朝向健康化的平穩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