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國光伏行業開始起步。在“十五”期間,我國在光伏發電技術研發工作上先后通過“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安排,開展了晶體硅高效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碲化鎘和銅銦硒薄膜電池、晶硅薄膜電池以及應用系統的關鍵技術的研究,大幅度提高了光伏發電技術和產業的水平,縮短了光伏發電制造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2010年后,在歐洲經歷光伏產業需求放緩的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2017年度,我國光伏新增并網裝機量達到53GW,同比增長超過50%,累計并網裝機量高達131GW,位居全球首位。2018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超過43GW,同比下降18%,累計裝機超過170GW。在新增裝機中,集中式光伏電站約23GW,同比下降31%;分布式光伏約20GW,同比小幅增長5%。雖然2018年光伏新政出臺短期內會造成國內新增光伏裝機量下降,但是隨著光伏發電行業已經邁入了平價上網時代,未來國內光伏行業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預計2019年中國光伏新增并網裝機量達到43GW,累計裝機量達到216GW。

2018年,我國光伏產業在制造端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大環節的產量均同比上升。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初步統計,2018年全年多晶硅產量超過25萬噸,同比增長超過3.3%;硅片產量109.2GW,同比增長19.1%;電池片產量87.2GW,同比增長約21.1%;組件產量約85.7GW,同比增長14.3%。

從進出口情況來看,2018年,中國的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地有韓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墨西哥、巴西、烏克蘭、荷蘭、越南、埃及、阿聯酋等國。光伏產品出口額為161.1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其中組件出口45GW,同比增長30%,多晶硅進口12.5萬噸,同比下降20%。

從出口國家來看,中國光伏產品主要出口印度、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其中印度占比為15.2%,日本占比為14%。受“201”雙反措施影響,對美國的光伏組件直接出口為3141萬美元,同比下降90%以上,約100MW。

 

從2018年市場競爭格局變化情況來看呈現四大特點:

1、多晶硅:產能進一步向西部地區轉移,2018年包括新疆、內蒙、青海等西部地區多晶硅產量在總產量的占比由2017年的41.4%提升至2018年的50%以上。

2、硅片:產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前十企業由72.1%上升至75.9%,呈現協鑫、隆基、中環、晶科四巨頭格局。

3、電池:專業化電池廠商開始崛起,通威、愛旭、展宇、中來、陽光重科產量快速提升。

4、組件: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前十市場份額從55.3%上升至60%,龍頭企業繼續保持品牌優勢。

2019年中國市場是相對樂觀的。發展到現今,中國市場仍然是政策導向的市場,當然,全球也一樣,政策對于產業發展的影響非常大。即便是真正實現平價上網后,仍然需要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