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光伏產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引領全球的少數重點產業之一,被譽為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近幾年來,隨著太陽能光伏發電與多種業態的深度融合,逐漸形成了“光伏+”這一創新發展模式,開創了光伏發電多元化布局的新局面,現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
而今,“光伏+”再次迎來重大進展,國內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即將并網發電。
“污水廠+光伏”創新模式
近日有消息稱,武漢北湖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即將并網發電,它也是我國一次性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據了解,該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提供綠色電能約2200萬千瓦時,將全部用于廠區生產用電。投產后,每年可節約發電燃煤約0.8萬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約2萬噸。
而對于污水處理廠而言,廠區空間一般占地廣闊,其主要處理單元的表面空間較大。這一天然優勢為“污水廠+光伏”模式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條件。此外,廠區內的辦公建筑和綠化帶等合適的區域均可以安裝光伏組件實現光伏發電,以滿足廠區用電需求。在“雙碳”目標下,作為能耗大戶的污水處理廠,越來越多的工廠開始探索“污水廠+光伏”這一模式。
政策扶持 市場空間巨大
實際上,近幾年來國家對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進行調控,大力支持發展節能、環保、清潔、低碳產業,而污水處理廠成為了調控的重中之重,因此,“光伏+污水廠”這一創新模式就成為了行業人士關注的熱點。
早在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出臺文件,鼓勵污水處理企業綜合利用場地空間,采用“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建設光伏發電項目。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中指出,在污水處理廠推廣建設太陽能發電設施,同時,開展城鎮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碳排放測算,優化污水處理設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
實際上,“光伏+污水廠”這一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空間龐大的天然優勢,降低污水處理廠用電成本。
據行業專家表示,全國目前4000多座污水處理廠,若以每個污水廠平均可建設5MW光伏電站預估,則可建設光伏電站的規模超過20GW。
可以看到,這一模式的市場潛力不可小覷,前景十分廣闊,因此有望成為光伏行業的下一個風口。
【相關上市公司一覽】
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污水處理廠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
(1)武漢控股:下屬北湖污水處理廠與中南電力設計院共同合作開展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約為24MW。
(2)中環環保:該公司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與全資子公司中環光伏公司結合,已在多個廠區內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項目。
(3)節能國禎:該公司已成功運營王小郢污水廠超級光伏電站,此外在安徽、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華北等地區的污水處理項目大部分具備添加分布式光伏項目條件。
(4)首創環保:該公司在合肥、銅陵等區域的部分項目公司,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5)中原環保:該公司已在旗下10家污水處理廠開展“水務+光伏”分布式電站項目。
此外,三峽集團近幾年來主導的長江大保護項目,已經與光伏項目多次合體;北控水務已經在宜興市的8個城市污水處理廠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文/Jacky)
(本文內容不作為投資參考,請注意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