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圖:西安秦嶺下的比亞迪汽車制造廠區

巴菲特到底要不要賣比亞迪?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重要。

這種問題,只要浮出水面,就是一柄反映投資人內心的魔鏡:一面是化石能源立刻出現的短缺,另一面碳中和所亟需的百萬億級的投資。

首鼠兩端,市場隨之呈現非常明顯的蹺蹺板結構——化石能源板塊上漲的時候,電新板塊就相對低潮,反之亦然。

但巴菲特不一樣。在鳥瞰蕓蕓眾生的視角里,他能做到魔擋斬魔。

01西方石油,一個供給側的純粹故事

和猶猶豫豫的蕓蕓眾生不同,巴菲特更喜歡用倉位完成最真誠的表達: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新的文件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在7月5至6日期間,再次花費697,777,920美元增持西方石油股票12,042,470股,買入的價格介于57.26-59.05美元,平均價格為57.94美元/股,也就意味著巴菲特至此已擁有西方石油1.75億股,約18.7%的股份。

在巴菲特5月股東會訪談中,他對西方石油持倉邏輯語焉不詳,但他特意提到了石油儲量的問題:

“目前美國政府有上十億桶的儲量,盡管現在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國家有這么多石油儲備是好事,但仔細想想其實依然不夠多——三到五年這些儲量就可能沒了,你也不知道三五年后會怎樣。”

這句話給那些細心的抄作業投資人以明確的線索:

在幾年前,巴菲特帶著100億美金支持的阿納達科股權爭奪戰中,西方石油就已經對阿納達科的未探明儲量做了比較保守的估計:合并之后,西方石油+阿納達科的證實儲量達到了35億桶,但考慮到在二疊紀的未開發地塊,西方石油未探明儲量與已探明儲量的價值已經高達1:1,這意味著并購完成之后未來西方石油將擁有極高的增儲潛力。

假如與估計一致,未來西方石油證實儲量能夠翻倍,巴菲特相當于今天就以558億美金市值和近300億美金負債的價格,買入了大約70億桶證實油氣儲量,每桶證實儲量價格在12美金左右。

對行業內人士來說,這個數字有其特殊意義:

自然資源研究公司Goehring & Rozencwajg Associates于2021年10月1日發布了標題為“令人難以置信的萎縮的石油巨頭”的研究。

他們研究的四個石油巨頭,在2000年制定了一個目標,即每年增加5%的儲量。然而,四家企業都失敗了,它們的儲備實際上都在下降。

從2000年到2010年,四大巨頭在上游資本支出上花費了6150億美元。同期,他們生產了503億桶油當量,發現了411億桶油當量的新儲量,導致儲量替代率為86%,且平均發現和開發成本為每桶油當量 14.30美元。

2010年至2020年間,上游資本支出飆升至1.15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公司生產了506億桶油當量,并發現了433億桶油當量的新儲量——與前十年非常吻合。

盡管上游資本支出幾乎翻了一番,但這些公司仍然無法用新的儲備來替代生產。事實上,盡管支出增加,儲備替代率仍保持在85%。成效沒有顯著提高,但尋找和開發新儲量的成本幾乎翻了一番,從每桶油當量14.30美元增加到 26.40美元。

監管、法院和激進的 ESG 股東,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

一面是容易開采的資源已經被開發,另一面是ESG碳中和等外界壓力對油氣開采的壓力增大,資本市場對舊能源避而遠之,只會讓本不富裕的石油勘探市場面臨更強力的供給側改革。

說到這,巴菲特逆勢入場邏輯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在油氣儲量提升十分困難,疊加ESG壓力迅速放大的今天,買入了儲采比最優,估值吸引的油氣公司,待價而沽,巴菲特的行動建立在一個純粹的供給側買入邏輯之上。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