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洋
編輯 | 于耀翔
面對火熱的光伏行業,央國企按捺不住加速進入制造環節。
華夏能源網獲悉,近日,華能集團旗下供應鏈集成服務商華能智鏈宣布,華能智鏈監制光伏組件首個集團應用項目正式落地。華能智鏈的組件代工業務已累計服務項目超過50個,累計簽約超2GW。
華能智鏈相關人士披露,其組件業務不僅僅是服務于華能集團項目,而是面向全行業。
華能集團將觸角伸向光伏制造,這在央國企中并非孤例,如今央國企在光伏領域的不斷布局已經成為一股潮流。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截至目前,包括國家電投、華能、華電、中核、華潤在內,已有12家央、國企進軍光伏制造,觸及領域包括電池、組件、逆變器、玻璃、膠膜等多個環節。央國企的大規模殺入,正在改寫光伏產業的生態地圖。
1看到機會謀跨界
事實上,早在2021年,華能集團就已經在積極入局光伏制造。
2021年2月24日,華能集團與中環股份(現TCL中環)、TCL科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天津新能源基地,三方約定共同開展大尺寸光伏硅片和光伏組件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進一步降低光伏電站建設成本;聯合研發光伏電站智能控制系統,為光伏電站遠程控制和智能運維提供技術支撐,降低光伏電站運維成本。
華能集團和TCL中環各取所需,華能集團光伏電站裝機量大組件需求量大,TCL中環擁有光伏技術和產品制造優勢,TCL中環某種程度上是在用技術、資本換市場,在強強聯合中實現三方共贏。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與此同時,華能集團旗下各分公司也在紛紛加碼光伏制造。
2021年11月,華能集團江蘇公司和廣西公司均拋出投資計劃,前者擬聯合企業共投10GW高效光伏電池+10GW高效組件項目;后者則聯手中南光電,于廣西百色市投資建設光伏組件、逆變器、鋁邊框、支架等智能化生產線,總投資約22億元。
華能集團之所以頻繁發力光伏制造,與“雙碳”目標和近年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潛力不無關系,而這其實也是能源央企入局光伏制造的共同原因。
為早日實現碳達峰,中國計劃至2030年前,建設風光新能源總裝機12億千瓦以上。在此背景下,在2021年初的工作會議上,華能集團規劃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裝機8000萬千瓦以上。不排除2025年之后,華能會提出更高的裝機量目標。從長遠來看,華能對光伏產品的需求量巨大,自行生產對于降低成本、保障供應的價值很大。
與此同時,在近兩年來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煤電建設受到抑制,華能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對新能源的投資熱情在持續升溫。作為新能源產業的潛力方向,光伏被視為很好的投資方向。
在這兩方面動機的推動下,華能做光伏就不難理解。目前看,在入局光伏制造的路徑上,華能主要以與民企合作為主。這有利于發揮央國企的資金、融資能力優勢,充分利用民企在光伏制造、技術研發和低成本的優勢,同時控制住投入風險。
2做光伏制造“不科學”
2018年11月,舒印彪調任華能集團,華能就此開始發力新能源。在2019年華能集團工作會議上,這位華能新掌門提出要“實現兩個突破”,其中,提高清潔能源比重被提至全新戰略高度。
舒印彪對新能源的定位很高,因此在相應的管理工作上也做出了重大調整。為了發展新能源,華能大量放權,對34家新能源二級企業進行全面授權,這些二級公司可以就新能源項目自行做出決策,并在總部備案,相較從前,這大大縮短了決策流程。
然而,即便如此,華能的新能源轉型進展仍就極為緩慢,甚至可以說是步履維艱。根據華能集團的信用評級公告披露出來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華能風、光累計裝機分別為2917萬千瓦、912萬千瓦,這相較2020年的風光累積裝機數據僅新增了653萬千瓦,對于其“十四五”新增8000萬千瓦的新能源裝機目標來說可謂是杯水車薪。
在新能源裝機不佳的同時,華能的經營情況也令人擔憂,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3月22日,華能國際(SH:600011)披露財報顯示,2021年巨虧102.6億元,凈利潤同比暴跌325%。7月16日,華能國際發布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凈虧損額為27-32.4億元。
新能源裝機本就極為耗錢,做光伏制造的門檻也比幾年之前高太多,這遠不是幾億甚至是幾十億可以做起來的。若再持續虧損,華能恐難以負擔后期的巨大投入。
實際上,華能這家老牌發電央企大舉投入光伏制造,此種做法著實有些不科學。
首先,與民企相比,能源央企在光伏制造的技術流程、經營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沒有多大優勢可言。光伏制造的技術迭代迅速、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如今活下來的光伏制造企業,腳下都是累累白骨。華能此時入局,想要“摘果子”很難。
其次,就央國企的體制而言,從事光伏制造也沒有競爭優勢。
作為從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國有“老企業”,能源央企職工數量龐大,歷史包袱沉重,原有的組織架構、知識結構、產業體系、發展路徑、管理思想都較為僵化,與那些久經戰陣、歷盡劫波的光伏制造民企相比差距明顯。
就華能而言,入局光伏制造只能是試探性的探索,如果不惜代價高舉高打,不但會遲滯風光新能源裝機的步伐,而且極有可能制造出來不具性價比的光伏產品,外銷沒市場,自己用又不劃算,最后變成一個爛攤子。
原文標題?:?華能集團多點入局光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