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光伏業界,聲音最響,期望最大的 " 技術變革 ",莫過于 N 型的普及。
當前P型PERC電池效率平均23%以上迫近其瓶頸,且電池環節盈利能力較差,亟待發展下一代高效電池技術,目前主流的TOPCon、HJT、IBC等電池均具備較好發展前景。三者之中,TOPCON現階段成本相對較低,未來效率具備潛力,且可基于現有龐大產能改造,頭部企業將會持續探索,明年將迎來產業化量產元年。HJT電池參數性能最優、降本增效路徑最為清晰,較大概率成為下一代主流技術。
P型時代終結,N型時代開啟
首個光伏電池誕生至今已有近 70 年歷史,到2019年,單晶PERC電池成為光伏行業的主流技術,其良好的光電轉換效率表現成為推動太陽能發電與傳統能源“平價”的關鍵因素。
不過,目前業內 PERC 電池量產效率已經普遍超過23%,越來越接近24.5%左右的其理論極限,而實驗室記錄也已經較長時間未再有突破。因此產業界都已紛紛將重點投向對新一代主流電池技術的開發,各大龍頭企業的新一代電池技術也將陸續在年內相繼亮相市場,路線不盡相同。
近幾年是電池技術變革的拐點之年,光伏行業唯一的主旋律就是降本增效,N型電池由于轉換效率高,開始逐步登上舞臺,被人們所接納。所謂P型與N型電池的差異,其實很簡單,主要是二者位置的不同。
①P型硅襯底太陽能電池:在P型半導體材料上擴散磷從而形成 N+/P型結構,擴散工藝簡單,成本較低,目前占據電池片主流市場,但最高轉換效率具有瓶頸;
②N型硅襯底太陽能電池:在N型半導體材料上注入硼從而形成 P+/N 型結構,作為高效率電池代表具備高少子壽命與無光致衰減特性。
只是方向反了一下,為什么N型電池的效率會高呢?
業內人士分析,因為空穴為主的P型硅片和電子結合能力更強,簡單比喻一下,P型半導體產生的(空穴)相當于坑,N型半導體產生的電子相當于蘿卜, 坑少蘿卜多的情況下,拿著坑去找蘿卜比拿著蘿卜去找坑的效率高的多。
有業內人士分析,安裝需求越來越大,但可安裝的面積越來越少;設備成本越來越低,但物流和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客戶不僅想每一平米能裝更多瓦,還想每一瓦發得更多度電;不僅要發得多,還要衰減得少,就是長得美還要老的慢。這些P型已經無法滿足,N型轉型大勢所趨,新舊替代是規律也是進步的動力。
N型硅片擁有更高的電池提效潛力
根據業內的測算數據,保持光伏電站LCOE、IRR不變的情況下,同一轉換效率下的TOPCon電池可以比PERC電池的價格高16.5%,而目前TOPCon電池的成本比PERC電池只提升了16.27%。換句話說,TOPCon相對于PERC已經具備了性價比優勢這一年來,多個頭部大廠紛紛選擇下場布局 N 型產能。
國海證券研報顯示國海證券研報顯示,N型硅片擁有更高的電池提效潛力。
N型硅片相比P型硅片的最核心優勢在于更高的少數載流子壽命,有利于 制作更高效率的電池。硅片中特定的自由電子一般不會一直存在,自然條件下會 躍遷回價帶,也就是與空穴發生復合。對于已經產生的光生載流子,當外部光照 條件撤出后,還可以繼續存在一段時間,這個平均時長就是少數載流子壽命(非 平衡載流子壽命),硅片中的缺陷、部分雜質等因素會對其產生較大影響。一般 情況下系轉換效率越高的電池結構對少子壽命越敏感,由于N型硅片的少子為空穴,對金屬雜質更不敏感,因此少子壽命更高。
此外在同等摻雜條件下N型硅片電阻率也更低,皆有利于制造更高效率的晶硅電池。目前產業中 TOPCon、 HJT 等新電池技術基本都是基于 N 型硅片進行開發。
仍有頭部企業以P型搶占訂單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依然有以通威為代表的頭部企業拿著大量的P型產品搶占央企市場訂單,這不利于這個整個行業技術的進步,產品質量如何保證?
此外,該人士還指出,除了產品型號是落后的P型,并且大部分產品以代工方式生產。眾所周知,代工企業產品靠低價取勝,如果品牌中標后不自己生產,只是找代工廠進行加工,憑借自有品牌影響力謀求利潤,一定程度上也把風險帶給央企,如何保障央企的發電質量和效益?業內人士提到的訂單源于一家央企的采集公告,項目第一中標候選人為通威子公司。從投標單價來看,通威子公司的報價是最低的。但該訂單用的產品時P型產品,以落后產能低價謀求訂單的方式讓整個市場眾說紛紜。
此外,作為行業龍頭通威股份9月第二次宣布上調電池片報價。據公司官網最新電池片報價顯示,210電池上漲了0.03元/W,182及166電池集體上漲了0.02元/W。而在9月5日,公司剛剛宣布上調電池片價格。本次具體報價如下:單晶PERC 166電池最新報價1.31元/W,單晶PERC 182電池最新報價1.33元/W,單晶PERC 210電池最新報價1.33元/W。
9月22日,通威股份宣布投建2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據相關媒體統計其組件規劃已經超過60GW。分析人士表示,組件產能擴產導致通威電池片自用比例將大幅增長,公司上調電池片價格也暗示通過調價控制電池片外銷,增加自用的意圖。此外,作為電池龍頭,通威的電池片外供情況變化也勢必引起市場價格波動。
除了電池片價格,硅料的增長也讓行業下游倍感壓力。國內硅料企業主要是六大企業,即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協鑫科技、東方希望集團有限公司和亞洲硅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硅料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速與歸母凈利潤增速均位列產業鏈第一。其中,歸母凈利潤合計達到217.49億元,遠遠高于72.10億元的硅片類上市公司、5.96億元的電池片上市公司與68.59億元的組件類上市公司。
尤其是通威股份,這家硅料龍頭企業的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為超百億,增速同比超三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硅料的價格在今年上半年的漲幅較大。
以PVinfolink的數據為例,今年1月初,多晶硅致密料的均價為230元/公斤(約合23萬元/噸),6月末均價漲至272元/公斤(約合27.2萬元/噸),漲幅達到18.26%。
今年7月以來,多晶硅致密料均價已漲至303元/公斤(約合30.3萬元/噸),兩個月的漲幅達到11.40%,今年以來漲幅約為32%。
“錢都被硅料環節賺取了,我們做組件的想賺錢太難了。”據媒體報道,一位資深人士表示,硅料從去年8萬多漲至今年高點的31萬元,漲幅已近三倍左右,“如果不是上半年歐洲需求突然暴漲,我估計組件廠家能‘死掉’三分之二,也就是那幾個龍頭能活下來。
成本抬升一直是光伏產業鏈價格不斷走高的推手,以通威為代表的硅料、電池片龍頭是否需要反思下自己?不但以落后產能搶占組件企業市場訂單,還牢牢掌握了價格的話語權。
行業高質量發展仍存挑戰
雙碳戰略下,光伏正迎來高度景氣的周期,但與此同時,無數的資本、新玩家、跨界者涌入,產能過剩的擔憂一直存在,未來的洗牌也難以避免。有更強成本控制能力的一體化玩家,更有希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但與此同時,從長期來看,意味著競爭會更加激烈。行業的盈利空間最終會被不斷壓縮。換句話說,光伏行業將在成本線上進行拼殺。
此前,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的“光伏行業2022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指出行業存在如下問題:
當前產業鏈出現了一些非常不合理的現象和行為,部分環節嚴重影響了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平衡,協調發展各方的訴求也都非常強烈。產業鏈的供應穩定,價格平穩,既是全行業的共同期待。此外,個別地方仍有部分企業出現了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甚至是不正當競爭等擾亂市場正常秩序的行為。
目前,我國光伏發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非常緊迫,光伏發電的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了不少的挑戰,例如接網消納、產業鏈價格上漲。頭部企業產能落后等。
直面未來,光伏企業需要共同維護光伏產業鏈的平穩有序健康發展。當前產業鏈出現了一些非常不合理的現象和行為,需要共同維護共同維護光伏發電開發市場的良性競爭秩序,部分環節嚴重影響了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平衡,協調發展各方的訴求也都非常強烈。產業鏈的供應穩定,價格平穩,既是全行業的共同期待,也符合全行業的共同利益,每位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只有加強行業自律,共同維護好開發市場的良性競爭秩序,才能確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