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批光伏行業的主要利益相關方呼吁采取措施,支持歐洲內部建立有競爭力的上游光伏價值鏈。
他們敦促歐洲擴大自身內部產能以降低目前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的依賴,中國在全球上游太陽能價值鏈中的占比達到80%以上,一旦供應中斷,就可能危及歐洲的太陽能光伏部署。
代表公司包括多晶硅制造商瓦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制造商Meyer Burger、硅錠和硅片制造商NorSun和Norwegian Crystals、設備制造商ECM集團以及研究機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和弗勞恩霍夫硅光伏中心CSP。
這些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商業風險,使利益相關方能夠為在歐洲建立并有競爭力的運營一條可持續的太陽能上游制造價值鏈進行投資。”
為了能夠在國際賽場上開展公平競爭,這一呼吁的支持方要求采取若干措施:
- 為光伏制造和供貨項目的生產線投資提供補貼,以及為新產能和現有產能的相應運營費用提供補貼;
- 保障有競爭力的能源價格(約為40歐元/MWh(合43美元/MWh)),尤其是對太陽能制造價值鏈中的能源密集型工藝流程而言
- 低利率貸款和信貸擔保
- 本土采購計劃
- 與產品制造中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相關的稅收,以及更快部署可再生能源以實現能源生產脫碳
利益相關方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未來十年,在為光伏制造廠安裝和運營提供的0.10-0.15歐元/Wp(合0.10-0.16美元/Wp)的公共政策支持下,歐洲的內部光伏制造業會重新煥發生機。
為歐洲制造商提議的數量略低于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中所含的激勵措施的數量。
NorSun公司首席商務官Carsten Rohr表示:"為了讓對歐洲光伏價值鏈的投資更具吸引力,我們需要正確的政策框架和更多的財政支持機制,特別是對資本支出和能源密集型上游制造業,例如硅錠和硅片生產來說。”
聲明稱,歐洲光伏制造業的規模需要在當前基礎上大幅提升,以“降低供應鏈中斷的脆弱性,確保歐盟能源轉型的成功,”可點擊此處閱讀。
去年十月,歐洲利益相關方討論了短期內在歐洲建立20-30GW硅片產能的問題,由于歐洲目前正面臨著高電價的能源危機,因而關鍵問題在于建設和運營此類設施的高成本。
相關人士估計,新多晶硅和硅片廠每10GWp的資本支出可能達到30-40億歐元,籌備時間為3年,投資回收期為4年或更久。聲明稱,在未來五年內,歐洲可以實現數十吉瓦的硅片產能。
Fraunhofer ISE總監Andreas Bett表示:"我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歐洲光伏制造業可以恢復活力,推動光伏生產廠的安裝和運行。"
此外,主要利益相關方呼吁晶硅成為歐洲太陽能光伏的主導技術。
這是歐洲大型太陽能公司發出的最新呼吁,這些公司要求歐盟支持開發歐洲內部光伏產能以與中國的主導地位相競爭,并與美國IRA保持一致。
在創新集團EIT InnoEnergy的帶領下,歐洲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于去年12月啟動。該聯盟旨在促進對歐盟太陽能制造業的投資,在2025年實現30GW的產能目標。
PV-Tech原創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責任編輯:Selina 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