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維小尼;編輯 | 郭郭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571篇原創

“現在不投資新能源,就像20年前不買房”,“自發自用,余電上網還能賣錢”,“睡后收入,光伏養老”,“一次投資,20年受益”,“光伏發電,點亮鄉村小康之路”……

在這些話術和宣傳語的蠱惑下,中國光伏終于迎來了鼎盛時期,不僅形形色色的企業開始進軍光伏行業,從城鎮到鄉村的居民也開始了戶用光伏之路。大有全民皆光伏的盛景。

外人想不到的是,像華為、TCL、海爾、創維等此前的通信和家電巨頭,都已是光伏的老玩家了,這些企業在多年前就已經布局了光伏產業,有些甚至在某個領域已經做到了行業前幾位。

但有更多的企業正在慕名前來,特別是光伏最火的這一兩年,有些企業加大了投資,有些不搭界的企業也跨界而來,有賣珠寶的,有做房地產的,有養豬的,還有賣牛奶的、賣衣服的、賣拖鞋的、生產水泥的、賣獸藥的……不一而足,蜂擁而入,都想從光伏這個長坡賽道分一杯羹。

從天眼查數據查詢,2022年,僅新成立的涉及光伏業務的企業超14萬家,較2021年增長約4萬家。

另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根據公開信息統計,2022年至今,已有超70家上市公司跨界光伏,其中包括養豬大王正邦科技,水牛奶之王皇氏集團,玩具大王沐邦高科以及汽車制造企業吉利、海馬汽車,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等。

最近轟動光伏圈的是電腦制造巨頭聯想也開始按捺不住,躬身入局,正式進軍光伏產業。

3月10日,正奇控股官網顯示,公司20GW高效N型電池片智能制造產業化項目簽約儀式在安徽省馬鞍山市會議中心舉行。

該項目分為三期建設,一期計劃今年內建成投產,建設年產能5GW高效N型光伏電池片,預計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二期項目預計新增年產能5GW高效光伏電池片及2GW新型高效光伏組件,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140億元。

正奇控股成立于2012年10月,由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省合肥市設立,現由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注冊資本33.23億元。

正奇控股此前是一家專注于科創企業的創新型投資控股集團。這家公司以前也有涉及光伏行業,不過是通過投資天合光能、祥邦科技等公司切入光伏產業鏈。

而這一次,正奇控股已經從投資者角色,轉為“親自下場”了。

而對于正奇控股為何要加入擁擠的光伏行業之列,正奇控股董事長兼總裁李德和在簽約儀式上一語道出:戰略布局新能源,培育業務新動能,是正奇控股從產業投資邁向產業控股的關鍵一步,也是打造正奇第二增長曲線。

這話直接翻譯過來,其實就兩層意思,一是新能源行業是新動能,未來長期看好;二是面對光伏這個利潤豐厚的行業,我們必須下場分一杯羹。

從行業發展前景看,光伏確實還有很大空間。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實現,綠色能源的需求,歐洲能源危機促使各國增加風光的投入,增加能源發電的自主性,降低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依賴。這些國內外的因素,都將促使光伏行業快速爆發式增長。

如2022年光伏市場從100+GW級躍升至200+GW級的市場規模。如果光伏技術進一步突破,光伏能與建筑完美結合,與農業結合,與治沙結合,甚至海上光伏也有突破,那么光伏未來市場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從經濟角度看,在經濟環境下行壓力下,各行業都在過苦日子。光伏是為數不多、還算過得滋潤的行業。如,2022年天合光能凈利潤100億+,隆基綠能凈利潤150億+,晶科、晶澳的業績和利潤也都不錯。上游搞硅料的通威股份,更是達到驚人的270多億歸母利潤。如此豐厚的利潤,肯定會吸引很多新玩家。

光伏的賽道確實很寬廣,盡管有如此多的有利因素,但再大的賽道,也容不了這么多企業進入,當全民皆入光伏的時候,產業的危機就不遠了。產能一旦無序上馬,過剩很快就會到來,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資本進入越多,企業進入者越多,一方面會促使技術進步和加速迭代,另一方面行業的利潤率會大幅下降,新舊淘汰賽會不斷上演。

光伏行業本來就是技術迭代升級非常頻繁的行業,每一次技術迭代都會引發行業洗牌,吸引新投資者進入。比如單晶硅對多晶硅的淘汰,成就了隆基。前一兩年大硅片技術,吸引高領資本以及天合、中環等投入大尺寸硅片;再早幾年的PERC技術成熟,愛旭作為新的專業電池生產商進入光伏行業。

而當前在光伏電池領域,又出現N型與P型電池的對決,行業又處于N型電池技術迭代的關鍵時期,在吸引很多新進入者的同時,不可避免會淘汰舊產能。

未來鈣鈦礦技術的突破,會不會又對晶硅產能進行顛覆和淘汰?

光伏行業的特點是,新技術的投資回報周期很短,基本上一兩年就回本了。但技術更新也快。那些憑借跨界入局者,如果只是憑著錢多勢大,想以此賺個快錢,或者玩一下資本運作,以此拉升股價,最后會像施正榮的尚德和李河君的漢能一樣,上升得快,隕落得也快。

跨界也不是說不可以,但需要結合自己以前產業的優勢和協同,需要長期積累。

比如華為切入光伏產業,其實是有積累和硬實力的。

華為被稱為光伏行業的“隱形霸主”,自2015年至2021年,華為逆變器出貨量排名連續七年保持第一,超過了老牌逆變器廠商陽光電源與德國廠商SMA。

其實,華為在2013年就進軍了光伏行業。在此之前也有涉及能源電力行業,只是后來把這部分業務賣掉了,出于競業協議,華為中間在電力行業停頓了今年。直到2013年才正式以逆變器切入光伏行業。

另外,華為還利用自身在算法、云計算、AI智能、物聯網和通信領域的優勢,利用大數據切入光伏的管理和運維。這種切入,一方面利用了華為的原有優勢,另一方面也給光伏產業帶來增量變化和效率提高。是可持續的發展。

格力電器進入光伏行業,也是結合了自身空調行業來布局。格力與華發集團的合作,主要推動“光伏+空調”的創新應用。光伏疊加儲能,再結合自身的空調主業優勢,可以想象的空間自然提升了不少。所以董明珠布局光伏產業,也算是一個新的突破方向。

TCL電子進軍光伏行業,目前看也算是一個成功例子。TCL通過收購硅片龍頭中環股份,成立TCL中環,切入光伏材料領域,并獲得不俗回報。

TCL作為家電頭部企業,一是有獨特的產業優勢,二是在做戶用光伏領域有先天優勢。產業鏈方面,TCL電子與上游TCL中環形成產業協同,TCL中環具備硅片、組件、電站運營經驗等優勢,TCL電子自身有倉儲、用戶運營體系、品牌效應等優勢;此外,TCL品牌深耕國內渠道數十載,在全國范圍內擁有經銷商網絡超過4.7萬家,售后服務體系覆蓋全國超95%的鄉鎮網點,深入觸達城鎮居民用戶,更容易推動光伏業務的發展。

但這些企業進軍光伏能成功,并不代表幾十家上百家上市公司跨界光伏也能成功。甚至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光伏產業的過剩,行業洗牌會加快。加上境外環境的不理想,火爆的光伏潛藏著巨大的風險,資本的過度追捧,很容易帶來產能過剩,動則幾十億上百億的投入,很可能血本無歸。

(參考文獻詳見公眾號環球零碳)

關于我們:

原文標題?:?聯想、華為、格力都搞光伏了,全民光伏時代哪些企業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