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隆基綠能和韓國韓華公司的專利侵權糾紛,終于畫上句號。

5月11日晚間,隆基綠能(以下簡稱“隆基”)發布公告稱,公司與韓華正式達成專利交叉許可。“雙方撤訴后,公司與韓華在全球范圍不存在任何專利糾紛。交叉許可不會對公司目前經營造成任何實質性影響,有利于公司繼續為全球客戶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公司業務將不受上述任何限制”。

這一糾紛緣起于2019年3月,就隆基及下屬子公司銷售的部分產品涉嫌侵犯韓華專利權,韓華及相關子公司先后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美國特拉華州地區法院、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法國巴黎法院、荷蘭鹿特丹地方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至今,隆基和韓華的專利糾紛已持續4年,可以算是一場“拉鋸戰”了。這場長跨度的專利戰中,其實對于企業來說,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多的。僅就這次糾紛而言,雖說專利戰對隆基無實質影響,但當隆基收到跨境臨時禁令時,只能針對性地改良銷往該地區的產業線,成本上升影響毛利率。同時,隆基需要不斷提起申訴,而自證也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這也耗費了其大量精力,維權成本不低。

那么,隆基為何還要歷時四年,堅持訴訟?能源圈認為,至少隆基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戰,更是為了行業在努力打贏這場仗。最終的和解,為中國光伏行業蹚出一條路,排了雷。當然,受益的并非隆基一家。

雙方最終達成專利交叉許可并撤訴,這一結果又帶來哪些啟示?

能源圈認為,至少有以下四點:

第一,技術為基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也是制勝的法寶。

事實上,前幾年,有關中國光伏企業與國外光伏企業的專利糾紛,屢見不鮮。然而,近年來,這種糾紛相對較少。可以說,這和中國光伏產業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和變化緊密相關。

曾幾何時,中國光伏處于“三頭在外”的尷尬境地。三頭中的一頭就是核心技術設備缺失。而如今,中國光伏產業在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甚至還將全球光伏頂尖技術牢牢把握在手里。例如,2022年11月,隆基自主研發的硅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6.81%,打破了塵封5年的硅太陽能電池效率新紀錄。這是光伏史上第一次由中國太陽能科技企業創造的硅電池效率世界紀錄。

如果沒有技術專利的積累,要實現技術從量變到質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這次和解的道路上,從一開始掣肘于國外法院,到扳回一局,同樣說明一個問題——沒有技術專利積累是做不到的。而就這方面來說,隆基遙遙領先于同行企業。

一直以來,隆基自身也非常注重新技術專利。截至2022年底,隆基累計獲得各類專利2132項,隆基從事與研發及技術創新工作相關的人員合計4036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比例為6.66%。

而這些緣于隆基在科研方面持續專注和努力。對于研發投入,隆基從來不吝投入,2019年至2022年,隆基綠能的研發投入大幅上漲,16.77億元、25.92億元、43.94億元、128億元。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其在多條技術路線上布局,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事實上,隆基是在“排雷”,以保證在技術選擇上不會出現失誤。當然,這對于行業說,也同樣適用。

第二,開放共贏,是行業良性發展的必然途徑。

當年,韓華訴訟所涉及的Q-Cells專利,屬于行業普通技術人員的通用技術,不具有專利法要求的創造性要求,不應該被授予專利權。而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也在訴訟范圍內。如果通用技術都被一個企業據為己有,那么行業共贏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此次專利交叉授權后,隆基與韓華有權在全球范圍內合法使用相關專利技術,并承諾撤銷雙方之間(包括關聯方)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訴訟及專利無效程序,相當于是某種程度的共贏。

反觀隆基,對于一些專利技術,隆基并沒有用來限制同行或行業發展,而且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做出一些決策,例如,隆基近些年向光伏行業開放了不少技術。在單晶硅方面,隆基向行業公開其全球領先的單晶低衰減技術——LIR(光致再生)技術;在大火的N型賽道上,隆基公開免受刻蝕損傷HBC太陽能電池及其制備方案;在光伏方面,公開碳化硅電池專利和折疊電池專利……如此種種,顯示了隆基是站在更高的平臺,為行業鋪路。這不僅是龍頭企業對行業的責任感,還是隆基為低碳目標作出的自己的貢獻,更是以自身之力,展現加速能源轉型的決心。

第三,善用法律武器,不放棄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

在這場歷時4年的紛爭中,隆基綠能一直沒有放棄打贏這場“專利之戰”。

隨著“中國制造”崛起,海外專利布局速度往往有所遲緩,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常面臨知識產權風險。歐美對中國光伏企業采取的“雙反”、反規避調查、碳關稅等政策讓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生存承壓。

面對復雜的競爭環境,備受關注的中國光伏企業乃至中國能源企業,都要注重在知識產權方面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善于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

面對這樣的困境,隆基一直在為專利之爭做努力,除了被動應對,還主動出擊:完善國際專利的空白;不斷上訴;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第四,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海外市場,需注重差異性和提前布局。

專利戰往往曠日持久。

對海外市場占比較高的企業來說,還可能產生累積型創新的知識產權風險。在海外市場,和扎根已久的國外企業斗爭會影響銷量和口碑,不利于進軍海外;而在國內市場,不利的消息往往也會引發股市動蕩。

此外,由于知識產權的地域性以及獨立性,同一客體在不同國家的知識產權狀態可能不同,在中國或者某些國家可以合法制造、銷售的產品,在進入多國市場之前,如果沒有在每一個國家進行充分調查,也很容易產生侵權風險。

申請國際專利是重中之重。申請國際專利或許程序復雜、金額較大,但這是在長遠道路上保護企業自身利益的有效武器。

中國光伏企業一定要補上這一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隆基與韓華達成專利交叉許可,不僅為光伏企業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新范式,更為中國企業的海外專利之爭找到了新的解決方案:專利交叉許可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化解危機、解決糾紛的方式。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自身的素質和能力要過硬。

原文標題?:?中國光伏的一大步!隆基與韓華達成專利交叉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