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主導著多晶硅生產、硅錠生產、硅片生產,甚至是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圖片來源:無錫尚德

太陽能產業內的年需求量水平將比第三方觀察機構和各領先零部件供應商所預計的更早地達到100GW。在2018年,太陽能產業將實現100GW以上太陽能組件出貨量,同時在2017年,這一數字將輕而易舉地超過90GW。
但是,隨著年度組件出貨量的迅速增長,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為滿足更高的出貨量目標而使用的新組件概念是否犧牲了組件產品的質量?因為新的產品理念常常意味著需要使用新的材料及太陽能電池類型。
此外,隨著在2018年將組件生產混合成本(產品出售成本)壓低至30c/W以下的浪潮,以及對徘徊在三十幾左右的平均產品銷售價格的適應,如果材料單的重點在于迅速進行成本下調,并將其作為盈利的短期指標,這種狀況是否會為組件質量和長期穩定性帶來潛在的維護?
這些是切實存在的問題,也是場地資產所有方與第三方運維企業之間協定了電站性能比之后,或根據電站超額發電量支付獎金時,合約討論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
本文分為上下兩部分,將對2018年市場成長至100GW級別背后的促因進行詳細談談,并為過去幾年市場預期均低于實際太陽能安裝水平這種狀況提供相應的解讀。
距離PV ModuleTech 2017研討會召開僅剩三個月左右的時間里(2017年11月7-8日,吉隆坡),本系列文章同時還闡述了此次為期兩天的行業活動具有為EPC企業、開發商及資產所有方提供關鍵信息的潛力的原因,幫助上述各方理解太陽能組件產品向前發展的關鍵指標,并最終在場址設計、建造等過程中轉移風險,同時優化項目現場逾20年內的整體投資回報。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將重點關注對太陽能光伏市場需求和組件產品供應的追蹤,并展示能夠預計出2017年產業內組件出貨量超過90GW、2018年超過100GW的出貨量的方法論。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筆者將關注組件產品質量問題,以及當下需要進行了解的下游活躍領域,以為公共事業規模應用項目發展領域做出關于組件供應及技術設計的正確決定。
太陽能組件供應:2018年實現100GW?
太陽能終端市場在過去幾年內的實際需求量均超過了各家機構在年初時所給出的預測值。事實上,即使在年內進行的預測值也遠低于市場在第二年統計出來的前一年的實際數量。
在每年對過去十二個月的市場需求與供應狀況進行匯總對比時,總是能清楚地找出預測值過低的原因,以及哪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導致了實際數字的上漲。但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這些第三方觀察機構每年給出的預測值均出現偏差,且總是低于實際值?
看起來,許多機構仍舊執著于在第二年內花費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將上一年度的實際數值進行相加匯總。盡管歷史數字對于歷史學家來說有可能具有極大價值,但其對于當下狀況、未來3-6個月的時間來說助益甚微,更不用說對未來2-3年時間里的參考意義了。實時追蹤供需狀況似乎在太陽能產業仍未實現,筆者在下文中將就此狀況的原因加以詳述。
目前產業仍舊十分依賴于政府所公布的數據,相關數據通常會出現數月的延遲,并且缺乏任何形式的獨立驗證,此外,由于政府各類數據相互作為產能增加的參考值,供應側相關數據的階段劃分通常與實際狀況間有著較大偏頗。
在過去三年的時間里,產業經歷了多少次由于中國政府公布了國內太陽能季度安裝數字后,市場預期值在一夜之間出現大幅上調的狀況?
當純粹地考慮組件供應狀態時,大多數市場觀察機構存在的最大問題仍舊是市場上1GW及以上規模水平的活躍企業數量極大,且許多企業在中國開展的業務盡在中國市場內存在。如果太陽能產業擁有3-4家組件供應商,占到全球總出貨量的90%以上,那么對于市場需求狀況最佳的跟蹤方式就是著重關注這些企業的月度或季度區域市場出貨狀況,此種方式將能夠獲得對需求狀況的最佳解讀(盡管其中存在著較強的供應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