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未來變得更好的希望。中國是一個經濟發展及其不平衡的國家,既有大城市高度發展的商業貿易,也有小山村里揭不開鍋的村民百姓,所以為了實現全面小康的偉大夢想,扶貧便成了國家的一項基本策略。然而扶貧并不是缺錢給錢那么簡單,要實現真正的脫貧增收,就必須保證村民有穩定的經濟收入,而不是靠著國家的救濟糧。扶貧的方式有很多,而近年來興起的光伏發電扶貧便是一種最理想的撫貧模式。

國內貧困情況介紹

從1978年到2014年,我國扶貧工程累計減貧逾7億人。但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中國式扶貧”又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歷史大考。

貧困人口數量多。2014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人,其中河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6個省份的貧困人口都超過500萬人。

貧困區域分布廣。全國不僅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除京津滬3個直轄市外,其余28個省級行政區都存在相當數量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群眾。

貧困程度依然深。全國還有20多萬人用不上電,數千萬農村家庭喝不上“干凈水”,全國還有7.7萬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不通客運班車,83.5萬個自然村中,不通瀝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數33萬個,占39.6%。貧困人口中因疾病導致貧困的比重超過40%,需要搬遷的貧困人口近1000萬。

各種扶貧方式分析

資源開采扶貧,對于一些貧困地區,當地具備經濟價值的資源未能開采的,可進行開采,幫助增收致富,但是隨之而來是資源的枯竭以及環境的破壞,所以并不可行。

工業扶貧,在貧困地區開發工業項目,提供就業崗位,幫助當地村民增收脫貧,但是這種工業脫貧都會伴隨對環境的破壞,影響當地的生活環境。

新經濟作物開發種植扶貧,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開發相關的具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能幫助當地村民實現致富脫貧,但是這種扶貧方式對氣候、外界市場的依賴性較強,而且農產品的品種單一,運輸成本大,所以并不適合大多數的貧困地區。

風電、水電、核電扶貧,這三種發電方式雖然經濟效益高,但是風電對候鳥的遷徙會造成影響,水電誰要攔水發電,影響氣候,核電則會產生較強的輻射危害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