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頭!

《南方周末》1999年的這句新年獻詞,常會讓筆者不由自主的想到陽光電源和他的掌舵者曹仁賢先生。

就在這平凡冬天,當“北方的樹葉已經落盡,南方的樹葉還留在枝頭,人們在大街上懶洋洋地走著,或者急匆匆地跑著,每個人都握緊自己的心事”,當飄揚的細雪輕輕灑向北方很多省市的樹梢,陽光電源迎來了他成立20周年的生日。

穿越產業與歷史的迷霧,20年是一個節點,而在全球能源清潔化替代的大圖景下,它更是一個新的起點。“當所有過去的時光更深地植入大地,陽光會讓嶄新的一頁浩蕩鋪開!”曹仁賢說。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20年時間,市場競爭的壓力與企業經營的艱苦都不可避免,但這家企業卻一直在做著和“陽光”有關的事情:他始終希望“陽光打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希望“不辜負每一縷陽光”,他秉承“致力于清潔高效,讓更多人享用綠色電力”的發展使命,他希望將自己打造成為受人尊敬的全球一流新能源企業。

20年春秋,足以讓一個企業創始人兩鬢染霜,從熱血沸騰的“而立”青年變成“知天命”的中年男人。而陽光電源從“零”起步,見證兩次金融危機,穿越多種能源品類的博弈與油價的跌宕,經歷逆變器行業最慘烈的所有競爭,也跨越過光伏行業最黑暗的艱難時刻,如今,“弱冠”年華已翩然而至。

遺憾的是,筆者與曹仁賢尚未有過面對面的交流。但因工作與機緣,我曾專訪陽光電源的多位高管,也不時與其品牌和市場部的朋友溝通。當然,筆者也曾在深夜的餐館里,偶遇在外出差辛勞的銷售人員,并與他們談起陽光電源,也聊到他們的領導者“曹老師”。

這是一家頗有企業價值向心力的企業!不論是高管還是普通員工,他們友善、敬業、專業且嚴謹,它的企業文化里散發著如工匠一般的質樸、本真和定力。

筆者也曾無數次有過這樣的疑問:一個曾經籍籍無名、發軔于安徽合肥的小企業,何以在靜默中一步步成長為在細分領域冠絕全球的上市公司,成為“引領者”?曹仁賢憑什么?

沒有太多的戲劇性!當你遍尋陽光電源的所有資料,并回溯與這個企業員工交流的點滴后,你肯定會得出一個極簡的答案:一個匠人,秉持“匠心,以絕不被打倒的堅韌和忍耐,打造了這家逆變器巨擘。

他無疑是一位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細分領域的產業領袖;但換個角度,曹仁賢也是這個行業典型的“匠人”,它代表了一種極其專注的力量,追求極致,推動進步,風雨無阻,不斷靠近綠色能源應用的自由邊界。當然,這種“工匠”的力量也來源于2000員工中的每一個人。

以今日的慶典為界,過往的歲月與征途漸成過往,這家企業所有員工的努力、熱愛以及心血,皆融入企業發展的歷史。面對新的20年,新的機遇挑戰,曹仁賢仍需再走、再思、再謀;“知天命”的曹仁賢仍需帶領這家企業再創造,再發展,再突破,永不止歇。

匠人與專注:20年馬拉松長跑

是選擇專注還是多元?是選擇心無旁騖還是多線賺錢?是以技術為基還是以“關系”和眼花繚亂的商業操作為基?彼時看似“一念之差”的微妙抉擇,后來導致的運途差異卻是如此的天壤之別。

著名數學大師陳省身有一個信條:一生只做一件事。曹仁賢發展企業也有自己的一個信條:“只努力做好一件事!”

中國新能源企業史上,20年已經足夠久遠。我們無以得知一個企業發展的所有細節,也許它有跡可循,但無處可遁。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過去的20年里,陽光電源一步步完成了“從零到一”的終極跨越。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這家企業過去多年里卻一直穩坐國內光伏逆變器行業的頭把交椅。2015年,其以8.9GW的全球出貨量首次超越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第一的SMA,從“中國第一”升級成為全球光伏逆變器行業新的統治者。截至2016年底,陽光電源在全球光伏應用經驗超過3800萬千瓦。

陽光電源近年出貨(單位:MW)“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曹仁賢1993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1997年辭去安穩的大學教職創立陽光電源。也就在這一年,經濟學家魏杰曾下過一個預言:“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非常痛苦,我估計再過10年,現在的民營企業200個中間有一個保留下來就不簡單,垮臺的垮臺,成長的成長。”彼時看似悲觀,但冰冷的事實卻不斷證明了商業競爭的殘酷性——光伏行業更是如此。

對于企業家而言,20年的時間維度似乎可以彈指一揮,但其背后的辛苦煎熬必然是“冷暖自知”。創業初期,填飽肚子是一個企業的第一訴求。

曹仁賢曾經向媒體回憶:“前面幾年確實很困難,我也做了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產品,把公司維持住。維持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能將新能源產品做大,就像餓了先弄一點兒干糧墊墊肚子,但我的目標一直很堅定。前5年,我們的太陽能項目比較少,主要是南疆鐵路這樣的獨立離網發電系統,這樣的工程都是一次性的,一輩子可能都接不到第二個了。”

彼時沒有風險投資,曹仁賢“也不會說故事”,只好先做一些傳統的電源產品,比如應急電源。或者像裁縫一樣,幫人家訂做一些很偏的電源,賺到小錢之后開發我的光伏和風能逆變器,“我始終認為新能源產業遲早會發展起來。在快要退卻的時候,2002年西北開始實施光明工程,我們的機會來了。”

陽光電源其后十余年的創業故事已廣為人知,20年時間,陽光電源以“工匠”的專注與虔誠,從單一的設備生產商到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再到如今致力于推進深度能源融合,發揮的舞臺越來越大,曹仁賢說:“同行的人們越來越多,陽光的未來也越來越清晰。”

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征途,創業的世界里也從來沒有容易的事!20年的時間維度,看似可以彈指一揮,卻凝結心血無數。

曹仁賢與他領導下的陽光電源如今已足夠成功,這得益于其在過往的產業喧囂中始終保持者沉靜的氣質;在曾經資本吞噬一切的時刻,他卻極力推崇著“工匠精神”;而除了做事業的熱情,曹仁賢依然具備超越虛榮心的強烈責任感。

與所有具備工匠精神的企業家相似,曹仁賢引領陽光電源持續成長和成功,不僅因為其20年如一日地打磨某種產品,而且不斷地提供創造力,通過創新將自己變成了真正的企業家,也通過創新而創造了社會財富。

什么是“工匠精神”?同樣的問題,除了陽光電源,筆者也曾在一篇文章里追問過金風科技、追問了航天機電、追問了隆基股份、追問過晶澳太陽能的創始人及管理層,甚至專訪了江蘇鹽城的一家高端閥門制造企業。

雖然說法不同,但核心觀點基本歸一:“工匠精神”是一種思想、是文化、是準則,更是精神,它包含了四個核心要素:高度的專注、不斷的堅持、精益求精與永遠的創新。

2015年,曹仁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表達對未來信心的來源:深入參與產業發展的經歷和對產業的深刻理解。雖然每年行業都有變動和洗牌,但相同之處是,風電與光伏都屬于新能源產業,著眼長遠貴在堅持,投機和過度營銷都沒有生命力。“這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誰堅持到最后誰笑得最好。”曹仁賢說。

如此堅持,讓陽光電源在二十年里,實現了多次跨越:效率從90%提升至99%;價格從十幾元/瓦降至0.3元/瓦;率先解決了低/零電壓穿越、拉弧檢測保護等問題;扛過上市初期就遇到的市場漫長的“黑夜”,逆變箱從笨重的二十尺柜縮減為十尺柜并增加了許多額外功能……

事實上,“匠心”在光伏行業曾經幾近絕跡。欲望與貪婪掩蓋了它的價值;它如銹跡斑斑的沉鐘,似乎以最虔誠且用力的擊打都無法讓其蘇醒。更有些許悲哀的是,一個產業曾經過溢的欲望、無止的喧囂和失控的節奏,讓那些原本寡言少語的“工匠”們顯得更加默默無聞。

曾有媒體和陽光電源創始人曹仁賢談起過去的人與事,最讓他動容的還是那些在同行中來來去去的“老朋友”:

“這么多年走過來,我們這么多老相識的企業一個接一個死去,這是我難以接受的。從尚德、到賽維、超日,再到英利的危機,這些企業的創始人都非常努力,為人處事也非常好,它們曾經非常健康,但走到今天都撐不住了。對此我感到很痛心,這到底是怎么了?”

在最近接受行業媒體人張松老師的采訪時,曹仁賢再次表示:“企業經營非常復雜,也非常艱難,我們走了20年,陪我們走過來的競爭者也好,合作伙伴也好,還有一些產業鏈的上下游,很多企業經營都比較困難,很多企業也都消失了。我們為什么能夠存活下來?靠的就是專業化建設。聚焦在某個領域發揮自己專長,讓廣大客戶理解專業化帶來的價值,再輔助配套能力、學習能力和為客戶服務理念,才有機會長期為客戶服務。”

這個產業曾經充滿喧囂,年景特別好的時候,搞礦的、賣服裝的、甚至做眼鏡的都想進來搶一杯羹。“很多人把逆變器業務當生意去做,當一個機會捕捉,這就大錯特錯了”,曹仁賢感慨,這不是一門生意,不是一個項目,“這是要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畢生的精力。”

光伏產業曾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快”——閃電般的投資,無所顧忌的跨界,高舉高打的宣傳,大張旗鼓的擴產,當然——也有一夜之間的倒閉。有的人留下,有的人出局,只留下一地雞毛,留下經驗教訓或者一聲嘆息,甚至什么都沒有留下。而每次新應用和市場機會的出現,就會促使行業出現一波新的整合。

在2011和2012年,也就是光伏日子過得最黑暗的時候,“光伏教父”楊懷進如此描述當時境況:“這多像是一場煙火,砰的一聲,上了天,落下來的全都是灰!”而就在2011年,當整個光伏行業開始進入低谷的時候,陽光電源卻憑借多年來一直努力打造產品的優勢競爭力和良好的抗風險能力,實現了穩健發展,并在這一年完成資本市場融資。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光伏逆變器行業的競爭極為殘酷,甚至可以稱為“血腥”。看看這組數據:2012年上海SNEC展會上,逆變器相關廠家多達439家;到了2013年則只剩下286家,而2013年4月至今,還出現在國內光伏逆變器采購招標的企業已僅有40家左右,而活躍在50%以上的國內招標項目的企業則已屈指可數。

為何有些企業得以存續發展,而更多的企業則在產業血拼中迅速消亡?

如今再回頭看,一些企業的成長基因與興衰走向,往往取決于創始人及管理層的心智與抉擇:是選擇專注還是多元?是選擇心無旁騖還是多線賺錢?是以技術為基還是以“關系”和眼花繚亂的商業操作為基?彼時看似“一念之差”的微妙抉擇,后來導致的運途差異卻是如此的天壤之別。

以十年為周期,熙熙攘攘中,陽光電源成為老牌光伏企業中唯一一個持續多年都實現盈利的企業。陽光電源?2017 年三季報顯示,其仍實現了穩健且快速的發展: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66.42 億元,同比增長 105.58%;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7.51 億元,同比增長 152.93%。截至11月28日,陽光電源市值超過250億元,同比增長84.97%,其市值在66家中國光伏公司中進入了前7位。

陽光電源近年營收增長表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陽光電源到底憑什么?曹仁賢答案就是是“努力做好一件事”——以“匠人”般的虔誠擋住外面各種誘惑,通過不斷打磨逆變器系列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不盲目求大,不把別人殺死,做好自己的事”。

為了專注地把產品本身做到極致,曹仁賢曾大刀闊斧地砍掉了UPS(不間斷電源)和應急電源領域等不少盈利的業務;而在其核心業務受到猛烈沖擊的時候又能咬牙堅持。所謂“船小好調頭”,但當你的企業成為業內第一后,要調頭就沒那么容易。

也因此,陽光電源過去幾年一直做三年滾動目標和計劃,用科技工具輔助,對行業初步預測和判斷,“哪些堅決不做,哪些業務加強,哪些有困難要堅持住。”

陽光電源近年利潤增長表: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喧囂時保持靜氣,承壓時篤信“手藝”——這樣的“匠人”氣質與文化,讓像陽光電源這樣在過往某個階段看來過于穩健、甚至在宣傳上稍顯“刻板”的企業,在日漸規范的市場里卻源源不斷地釋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是一種猶如巨石壓頂也無法阻擋的成長力量。

主動創新:“沒有逆變器我們什么都不是!”

“在發展過程中,總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來誘惑你,你在這些機會里面能不能賺錢呢?能賺錢!但是為什么我們要堅守?因為你在分心賺錢的過程當中,你會透支原來的資源,使你在專業專注的道路上打了折扣,你很有可能就被分散掉、被邊緣化。”

在逆變器行業,你不只是要創新,而是要“主動創新”。

曾幾何時,從單瓦幾元的“黃金時代”到以“角”衡量的“微利時代”,從集中式逆變器“號令天下”到組串式、集散式、微型逆變器“百花齊放”。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動著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應用方案的創新,倒逼行業成本不斷下降。

激烈的市場競爭無疑讓企業掌舵者都倍感壓力。曹仁賢曾笑言:“早知道這么累,當初就選擇繼續當老師了。”

談起這么多年來陽光電源對光伏行業的最大貢獻,曹仁賢認為是使得全球逆變器成本和價格大幅下降。“如果沒有陽光,逆變器價格至少在現在的一倍以上,我們對于價格有合理的路線圖,幾乎每年降價目標都實現了。”

要降本增效,實現產品與技術的迭代,持續的研發投入,以及相應的資源配比必不可少,這,也是“工匠精神”的另一要義,即“永不間斷的創新”。簡言之,“工匠精神”也是一種“企業家精神”;而無論熊彼特還是德魯克,都將“創新”作為“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在暢銷作品《工匠精神》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創新者的崇拜”、“創造新鮮事物”,這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競爭者給了我們壓力,也給了我們動力”,但在曹仁賢看來,最大的壓力還是“要修煉好內功,做好自己的事”。說白了就是要自我加壓,自我“較勁”,自我迭代發展。

陽光電源始終抓住新能源發展最重要的綜合性指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滿足客戶的需求。過去兩年多時間里,當在外界越來越多的談論“能源互聯網”、“數字化浪潮”和“智能化”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陽光電源在未來會加快側重電站開發、工程施工或電站管理等業務時,曹仁賢卻嚴肅地稱:“裝備制造業務是陽光電源的拳頭業務,始終公司的核心業務,沒有逆變器我們什么都不是!”

緊緊圍繞逆變器領域持續創新,并以逆變器為支點,撬動包括光伏、風電在內的新能源產業;陽光電源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極度重視研發和產品的創新,這是這家企業得以厚積薄發的背后推手。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在發展過程中,總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來誘惑你,你在這些機會里面能不能賺錢呢?能賺錢!但是為什么我們要堅守?因為你在分心賺錢的過程當中,你會透支原來的資源,使你在專業專注的道路上打了折扣,你很有可能就被分散掉、被邊緣化,你雖然賺了錢,但是失去了客戶對你原有品牌的認知,最終得不償失。”

以創新為驅動,陽光電源每年至少推出3——5款新品,幾乎每個新品都成為業內的主流機型,細節微調平均每三個月一次。陽光電源高級副總裁鄭桂標曾說:“每次來陽光,都會發現我們的產品跟以前不一樣;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是真正經過‘72變’的”。

崇尚創新,也使陽光電源成為一家以真正以技術為驅動的上市公司。陽光電源副總裁趙為于2003年加入陽光電源,并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彼時這家企業的研發人員只有不到30人;黑鷹光伏統計發現,陽光電源目前的研發人員已超過了650人,占總員工人數的35.14%。其核心團隊成員具有20年以上的電力電子和逆變器研究應用經驗。

在趙為的記憶里,不管年景好壞,陽光電源會在研發和創新方面保持較大的投入力度。2012年是大型逆變器廠家最艱難的年份,近乎虧損狀態下的陽光電源也受到內部和外部的雙重質疑。當時正值陽光電源上市第二年,市場的低谷也給其帶來較大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陽光電源咬牙從研發投入、技術儲備、員工培訓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事后回頭再看,很多好的東西都是從那個時候建立和培養起來的。”趙為說。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趙為)

陽光電源之前每年的研發經費占銷售額近10%,這幾年銷售增長很快,每年也保持億元級別的研發投入。黑鷹光伏曾研究了2017上半年50家光伏上市企業的研發投入情況:全部合計為45.55億元。其中特變電工、隆基股份、陽光電源、保利協鑫能源、中環股份等企業整體表現搶眼。陽光電源在研發上仍堅持巨大的投入,其2017上半年研發投入1.46億元,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為4.12%,這個數據在整個光伏行業中名列前茅。

此外,據黑鷹光伏統計,截至2017年6月末,33家光伏上市公司擁有授權專利合計約為10072項。其中,僅有4家企業授權專利達到“600級”,分別為特變電工、陽光電源、阿特斯太陽能和中利集團,各自旗下擁有授權專利數量分別為997項、642項、642項和626項。

研發對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極為關鍵,但它也從來不是易事。曹仁賢分析:這要各方面的資源匹配齊全,“是否有這么多資源、人才、經費。有的企業只是有錢,這也做不了研發;有的企業沒錢,可以精打細算把管理做好,但受經費限制,研發方面會存在有心無力的問題。”

近年,逆變器的毛利率越來越低,研發的環境也越來越嚴苛。對此,陽光采取了精準、有預見和可持續的研發戰略,采用IPD模式使開發過程嚴謹、苛刻、準時,滿足變革要求。“研發經驗,管理水平,流程管控等因素是固化在企業內部的無形資產。”曹仁賢說,“這幾年陽光安全過冬,但至今想來仍然戰戰兢兢,如果我們的研發與戰略和行業發展情況稍有不匹配,可能企業就死掉了。”

而具體到創新策略,陽光電源堅持聚焦主營業務,進行協同和周邊創新。陽光電源高級副總裁趙為曾告訴筆者,陽光電源的多元化是協同多元化,例如儲能、新能源汽車、電站整體解決方案等,圍繞著新能源電力展開。這意味著在陽光電源的戰略布局中,逆變器始終是那個用以畫圓的“半徑”。

此外,面對日益復雜的應用場景,2014年,曹仁賢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學設計”的設計理念。陽光電源曾對外表示,這一設計理念并不是企業戰略上的保守姿態,而是真正為客戶服務的務實策略。據趙為介紹,陽光電源目前從集中電站到戶用以及扶貧項目共開發了20多款產品,基本滿足客戶所有需要。

比如,陽光電源用“科學設計、因地制宜”準則制定的解決方案,在全球范圍解決了55℃高溫、-40℃嚴寒、4800米的高海拔、大諧波工業廠房、濕熱的農業大棚等極端應用場景。在海拔3900米的小金縣山丘電站項目中,高海拔運行的逆變器不僅不降額,還實現了1.1倍超發;在金寨的農業大棚項目中,他們順帶還通過實施采集控制PV-對地電壓,幫助組件解決了濕熱環境最頭疼的PID問題。

曹仁賢到底如何看待創新的哲學與方法論?2015年,新浪財經記者采訪曹仁賢時,問其正在看什么書,曹仁賢的答案是:最近看的一本書是《創新者的基因》,是三部曲,外國人寫的;還有兩本是《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這書很有意思,是說在創新變革的大潮中,美國的鋼鐵企業也好,IBM的硬盤也好,柯達的膠卷也好,都做的很優秀,但是慢慢都失敗了。他們也在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但是由于創新變革的速度慢了,最后就被淘汰了。這書值得一看。”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恪守價值觀:用初心去“擁抱”客戶

“無論行業出現何種變化,我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修煉和提升自己。我們最直接的壓力來源于客戶的要求,而這顯然是一個正向的壓力。我相信,深刻理解行業,耐得住誤解,熬得住寂寞,企業發展的核心始終是以產品創新來為自己造血,而不是靠冒進和過度傳播。”

過去的20年里,陽光電源清晰地定位了自己的優勢,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不過,隨著競爭與變化的需要,你不可能一勞永逸地為自己定位,必須在在適當的時機對“定位”進行微調和優化。

在接受世紀新能源網主編張松老師專訪時,曹仁賢分析了“定位”的復雜性。“定位是一個戰略決策的過程,但是定位太難了,很多定位最終都是被機會摧毀的,真正的機會到底在哪?真正的機會我覺得還是發揮自己的強項,實實在在為客戶去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在曹仁賢看來,企業如人,自我定位的準確極為重要:“定位是一種品類定律,是在細分市場當中走自己專業化的道路。定位準確,也是一個企業價值觀精準的體現。客戶朋友們給我們的定位是技術實力派,我們也是通過技術能力在品牌細分市場獲得認可,并逐步走向知名品牌的。”

曾有媒體提醒曹仁賢“是否表現得過于低調了”,他回答:

“我們一向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過度宣傳自己反而不好意思。我始終認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大家都知道,逆變器的業務是陽光電源的命根子,我們始終堅持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

無論行業出現何種變化,我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修煉和提升自己。我們最直接的壓力來源于客戶的要求,而這顯然是一個正向的壓力。我相信,深刻理解行業,耐得住誤解,熬得住寂寞,企業發展的核心始終是以產品創新來為自己造血,而不是靠冒進和過度傳播。”

低調,專注,做后再說,甚至做了也不急于對外聲張,這樣的作風似乎也“蔓延”到陽光電源員工的行止當中。眾所周知,戶用市場今年成為各路群雄的逐金之地。今年上半年,各種戶用分布式的發布會接二連三;企業自詡的各種“殺手锏”產品層出不窮;熱熱鬧鬧的招商會頻頻見諸報端;一些企業的高管也親自站臺.....然而,面對新的“風口”與持續的熱鬧,陽光電源卻顯得極為安靜。

直到6月初,筆者帶著疑問奔赴安徽合肥,與陽光電源電站事業部副總裁胡兵和陽光電源家庭光伏事業部總裁李琛深度溝通后,才知道陽光在戶用分布式領域早已經潛心研究了兩年,并做了大量的檢測和實驗,“如何達到整個系統的最優化設計?如何達到最優的發電量?只有將這些問題真正解決了,陽光電源才正式推出自己的產品。”

在胡兵看來,線上推得晚、推得少,并不代表占領市場的速度就會慢。作為陽光電源家庭光伏事業部的負責人,李琛曾和管理團隊溝通,短期內并不準備在線上做過多的推廣傳播,而是把重要的資源配比都投到線下的實際拓展上。一來,陽光電源20年里的行事風格歷來就是誠懇務實,不想過分渲染;其二,“市場能不能起來,歸根結底還是看產品的核心優勢與差異化,同時要看能否把產品和服務扎扎實實地推到終端一線、推到老百姓的門檻里去。”

在兩位負責人看來,戶用光伏的發展,要靠渠道、靠價格、靠宣傳,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在胡兵和李琛看來,不管是紅海也好,藍海也好,不管對于代理商還是老百姓而言,企業要取得真正的競爭力,核心還是體現在產品和服務上,體現在解決方案的核心差異化上。

他們所秉持和態度和觀點上的“保守”,并不代表行動上的“緩慢”。

事實上,陽光電源在戶用市場的布局可謂充滿“野心”:公司率先成立 SunHome 全球品牌,發力戶用光伏市場。根據規劃,其渠道要實現市縣鎮三級網絡立體覆蓋,短期內要實現 10 個省的代理商網絡覆蓋。預計到 2017、 2018 年底分別形成 500、 1000 家縣區級經銷網絡。未來 2-3 年內,達到 3000 家的縣區級的經銷網絡,10 萬家的鄉鎮村網絡。到 2020 年實現家庭光伏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

曹仁賢曾向世紀新能源網表示:陽光電源本來沒有做戶用產品的成套設備,之所以這時候站出來,是想利用自己在核心逆變技術上的優勢和可靠性,在智能化方面二次開發和大膽創新,起到標桿和引領的作用,帶頭把產品做好,保證系統穩定運行,讓消費者能夠真正享受到25年的均勻回報,讓清潔電力能夠走進千家萬戶。

商人趨利,無可厚非;但違企業家,則需要承擔更多。在曹仁賢看來,商人和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商人只為商機負責。企業家除了要為商機負責,還有組織的使命。企業家的使命就是在自己獲小利的同時,還能為大眾服務,能為改變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戶用光伏不是一個快消品,不是一輛汽車,是一個理財產品,不是成交之后就結束了,在未來25年的時間里,企業是不是存在?能不能提供跟當初一樣優質的服務?有沒有備品備件來給用戶更換?在這場博弈當中,消費者是弱勢群體,現在還沒有能力鑒別,我們千萬不能去欺騙消費者。”

“匠人”曹仁賢:20年風雨為誰忙?

歸根結底,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價值觀;企業家必須要有對企業和大眾負責的企業家精神。某種程度上,一個企業和企業家的價值觀決定一個公司能做多大、能走多遠。陽光電源的價值觀,就是要以工匠精神,打磨出最好的產品,對客戶負責,對用戶負責。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創造顧客。如何創造顧客?只能依靠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除了傳統的集中式和組串式逆變器,陽光電源還涉及儲能系統、風能變流器和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業務。“我們的多元化,實際上是強關聯的多元化、協同的多元化,我們沒有離開可再生能源行業,也沒有離開電力電子能源轉換的行業,不管怎么多元化,還是為清潔電力轉換技術服務。”

曹仁賢表示,不管產品怎么變,陽光電源讓人人享用清潔電力的使命不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圍繞著清潔電力轉換技術需求,適當地延伸周邊的市場協同產品,成為清潔電力轉換技術全球領跑者,這是堅定的、雷打不動的。”

在陽光電源官網的“總經理致辭”中,曹仁賢表示:“來到20年的節點上,我們更加積極思考企業如何走向可持續的發展,成為優秀的企業公民,并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那就是——始終緊緊圍繞客戶等利益相關方做努力、做改進,通過提供優質的清潔能源產品、服務實現他們的價值提升,最終實現自我的可持續發展。

陽光電源的“野心”顯然不僅僅囿于逆變器。其使命是“致力于清潔高效,讓更多人享用綠色電力”,而其愿景是“成為全球一流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及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20年時間,曹仁賢和他帶領的陽光電源都“功成名就”,但曹仁賢卻更加忙碌。這正如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寫到的:這種需要人們不停地工作的事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財富只是成功的標志之一,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才是他們不竭前進的動力。

致謝——重點參考資料:世紀新能源網張松《專注新能源20年,他用技術實力領跑行業——專訪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華夏能源網力措《大國工匠:全球逆變器老大的19年征途》、北極星《光伏逆變器企業的“變”與“守”》《陽光電源鳴槍光伏“領跑”:價格戰向價值戰迭代》、索比光伏網曹宇《“架橋者”曹仁賢》、《陽光電源——越過山丘》、中國能源報《曹仁賢:信心源于對產業的深刻理解》、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對話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之陽光電源曹仁賢》)

來源:黑鷹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