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從英國劍橋回到上海后,俞凱和倪歡夫婦就開始了他們略顯“摳門”的低碳環保生活。
他們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一個小型太陽能發電站,家里用不完的電賣給國家電網,每年可賺2000多元。家里的剩菜、果皮等廚余垃圾都被用來發酵制作肥料;紙箱和飲料瓶賣給收垃圾的大媽。他們的生活方式引來了不少鄰居的效仿。
倪歡曾經在聯合國和中國環境保護部的項目中工作,熱衷環保政策研究的她了解到,2014年,上海市的太陽能發電并網政策已落地,在國家電網公司咨詢得到答復后,倪歡僅用兩周時間就找到了有施工資質的光伏公司,并準備好周邊鄰居的同意書、物業蓋章等關鍵材料。
在倪歡的院子里,16塊最先進的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鋪設在院子金屬圍墻的上方,發電優先應用于家中的電器,多余的則走另外的電路,傳送到國家電網。
如今家里用上太陽能,倪歡都會趕在陽光明媚的白天洗衣,或者把充電樁連接到新能源汽車上。
夫妻二人的綠色家庭試驗不但給自己帶來了方便和實惠,也改變了所在的社區以及朋友們的生活方式。每到周末,倪歡都借機向前來參觀的孩子們宣傳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如今,社區的部分頂樓被改造成了小型農場,孩子們將廚余垃圾制成肥料,以換取屋頂農場生產出來的蔬菜。一些戶型與倪歡家類似的業主,也開始了“綠色之旅”,建起小型太陽能發電站,由于“后發優勢”,他們的發電站成本比倪歡更低,形式上也更美觀。
來源:中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