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既能種菜,還能發電!”在府谷縣麻鎮,有一個總投資15億元的100MW光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建設。它的建成將唱響光與電的變奏,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菜的農業種植和光伏發電完美結合,為府谷縣在追趕超越發展路上注入新動能。

建設:100MW光伏裝機容量扮靚特色小鎮

府谷縣麻鎮地處黃河文化城市休閑廊、塞北長城文化旅游廊、文旅大道體驗帶、農旅大道觀光帶四大旅游軸線的交會位置,旅游區位優勢明顯。

近日,榆林市“追趕超越”主題采訪團來到麻鎮光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看到多座光伏蔬菜大棚雛形已顯,遠遠觀看棚頂,一片片深藍色的多晶硅電池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現在在建的只是項目的第一期30MW生態光伏電站工程,未來還有第二期40MW生態光伏電站,第三期30MW生態光伏電站要建。”麻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介紹說,麻鎮生態農業總光伏電站項目是在2015年西洽會上,府谷縣與某公司簽約的項目,總規劃占地5000畝,光伏裝機容量100MW。

麻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告訴記者,麻鎮將發揮光伏資源優勢、產業帶動優勢,實施光伏農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開發、風電項目開發、休閑文化生態旅游等特色項目,打造麻鎮“光伏特色小鎮”。

優勢:大棚裝光伏種菜發電兩不誤

在現場,記者了解到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是集太陽能發電、農業種植與農產品深加工、生態綠色旅游于一體的產業化項目。

光伏農業大棚的優點在于利用的是農業大棚的棚頂,并不占用土地資源,也不會改變土地使用性質,是高效設施農業與光伏產業結合集約用地的新模式。

其次,通過在農業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夠有效控制棚內溫度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種植有機農產品、名貴苗木等各類高附加值作物,還能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高效種植,為綠色農業生產提供一條新的路徑;最后,利用棚頂發電不僅可以滿足農業大棚的電力需求,還可以將剩余的電并網出售增加收益。

棚頂光伏,棚內種菜,農光互補,原來大棚還能這樣玩!

“大棚頂上發電,頂下種菜,一年可以種3茬,比普通的高溫大棚多種1茬,經濟效益要高得多。”麻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說,傳統蔬菜大棚采用的是薄膜,三年內就要更換一次,光伏蔬菜大棚采用的是鋼化玻璃結構,可使用10多年,省去了頻繁更換薄膜的麻煩。

棚頂光伏,棚內種菜,農光互補,原來大棚還能這樣玩!

另外,傳統的蔬菜大棚在夏天高溫時棚內溫度可達50攝氏度以上,大部分蔬菜在夏天無法種植,而光伏發電板本身折射率高,即使在酷熱的夏天,光伏蔬菜大棚內的溫度也只有35攝氏度左右,像西紅柿這類蔬菜可以繼續生長。光伏發電板還能阻止陽光紫外線對植物的破壞,減少病蟲害,有助于提高蔬菜品質和產量。

趕超:縣委書記帶隊赴青島考察光伏產業

特色小鎮不是憑空誕生的舶來品,必須基于當地主導產業、特色文化成長起來才有生命力,符合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和時代發展趨勢才有影響力。3月13日,榆林市委常委、府谷縣委書記杜壽平帶隊赴山東省青島市考察光伏產業,并對接招商引資項目,助推麻鎮特色光伏小鎮建設闊步向前。

杜壽平指出,府谷不僅能源富集,旅游資源也天賦異稟,因此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與昌盛日電的跨地區跨領域戰略合作,搭乘即將貫通的“1號公路”沿黃公路,搞好光伏農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開發、風電項目開發、休閑文化生態旅游等特色項目,帶動全縣經濟發展。要積極探索“光伏+農業”項目,通過項目輻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走出一條三產聯動、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麻鎮便民服務中心要以光伏特色產業為引領、文化旅游產業為支撐,推動光伏現代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光伏特色小鎮,增強縣域經濟內生動力,推動經濟社會追趕超越。

隨著麻鎮光伏小鎮的深入創建,一個產業、文化、旅游功能兼備,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小鎮夢想正照進現實。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某一天,當我們走進麻鎮光伏小鎮,將會看到這樣神奇的光景:兩側是成蔭的光伏樹,一排排整齊的光伏路燈圍繞著光伏綠道,一側是一汪碧波盈盈的湖水,不遠處一座光伏雕塑像迎賓一樣歡迎著往來的行人。我們期待著,這片被陽光照耀著的土地,在追趕超越的凱歌中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村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