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成本已降至7元/瓦、組件3元/瓦!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12日在京通報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情況時透露,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我國光伏發電產業成長迅速,成本下降和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從2007年到2017年,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累計下降了約90%,光伏發電有望在三四年內實現平價上網。

光伏發電成本已降至7元/瓦、組件3元/瓦!

李創軍表示,與10年前的相對冷清相比,當前光伏發展的社會環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10年前的相對冷清相比,當前光伏發展的社會環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5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只有5兆瓦,僅占全球當年新增總量的0.36%;2005年全國累計光伏裝機量70兆瓦,僅為當時全球總量的1.35%。而2017年全國新增裝機達到53吉瓦,占全國電源新增裝機的39%,連續5年增量世界第一,占據全球增量的半壁江山;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30吉瓦,連續三年裝機總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總量的32.4%。

截至2017年底,光伏累計發電約2565億千瓦時,節約標煤超過8000萬噸,累計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為2.1億噸、68萬噸和59.2萬噸。

李創軍強調,2017年光伏發電還實現了質、量雙提升和棄光量、棄光率雙下降。

發電形式持續優化,分布式光伏裝機比例持續上升;發電布局持續優化,新增裝機向東中部轉移明顯;產品結構持續優化,高效組件比例明顯提高。他介紹,技術進步使光伏發電成本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降低:2017年當年,國內多晶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價格分別同比下降了26.1%、25.7%和33.3%,光伏發電成本已降至7元/瓦左右,組件成本已降至3元/瓦左右。

拓展閱讀

光伏行業面臨價格壓力 組件企業凈利潤率只有1%

光伏發電成本已降至7元/瓦、組件3元/瓦!

記者從4月11日在京召開的“光伏領跑者項目技術方案可靠性與經濟性分析研討會”上獲悉,目前光伏行業發展態勢“比較穩定”,前兩個月多晶硅產量3.77萬噸、增長27.2%。

組件產量和去年基本持平,1月份出口額為14.5億美元,增長36.6%。

4月,各家光伏企業陸續公布財報,從公開數據來看,光伏企業盈利面在擴大、虧損面在減小,行業持續向好,行業標準、檢測、認證等配套環境也得到改善。

2017年中國光伏經歷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爆發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首先從制造環節來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五個環節的最低增長速度達25%,最高的達到55%,這個增速在工業行業非常少見。其次,在應用環節,我國新增裝機量連續五年位列全球首位,累計裝機量超過130G瓦、連續三年位列全球首位。

“其實,10年前,95%以上的產品要出口海外,國內市場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非常低,但現在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另外,我國2017年光伏發電量增長接近80%,為1182億度,從2012年占國內總發電量0.1%到現在占比約1.8%。”王勃華形容“這個進步非常大”。

自從歐盟雙反后,我國光伏產業出口金額連續多年下降,2017年首次實現“正增長”。對此,王勃華認為:“盡管增長率僅為3.6%,并不算太高,但卻是在光伏產品價格下降非常快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一方面說明國際市場發展良好,另一方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的組件和電池片海外基地陸續開通了產能。”

除了“數量”上的變化,王勃華認為我國光伏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非常快。高效電池產業化迅猛,能夠在數月之內保持轉換效率記錄已經非常不易,最短誕生新記錄的時間僅在一月之內。飛速的技術更新,帶動單晶電池產業化效率從20%提至21.3%,多晶電池從18.5%提至19.2%以上,全行業正在轉向高效電池。除此之外,HIT、MWT電池產能也在擴張。

在技術創新活躍的背景下,光伏行業制造成本不斷下降,當前骨干企業多晶硅生產的綜合成本已降至6萬元/噸。每千噸多晶硅生產線的投資已由2018年的7—10億元降至1.45億元左右,由此帶動光伏發電系統和光伏組件價格與2007年相比,下降了90%左右。

“過去我們關注如何通過創新降低成本,現在更加關注如何通過創新提升產品性能,始終通過創新提高性價比,從可靠性和經濟性兩方面來保證我國光伏穩步走向平價上網。”王勃華說。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最新報告,從全球來看,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的電價水平略高。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認為,我國太陽能資源和政策因素導致電價水平偏高,除了資源的差異之外,政策方面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標桿電價機制,階梯式、斷崖式調整,導致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平衡。

“從目前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光伏產業鏈環節的擴張仍在繼續,預計2018年國際、國內的市場需求將放緩,面臨較大的價格壓力。”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行業發展部主任江華分析,組件企業在2017年的凈利潤率非常低,位列前茅的企業凈利潤率平均只能到1%,如果按照這樣的價格下滑幅度,組件企業將面臨尤其大的壓力。

針對IHS不久前發布的2018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為113GW的預測,江華認為“過于樂觀”。他認為,一方面,普通電站指標2017年下達14.4GW指標,其中有6—7GW可能在2018年發生變化。此外,根據國家能源局在今年3月份發布的《2017年度光伏發電市場環境監測評價結果》,其中有部分地區屬于橙色地區,這些地區下發的規模要按照原定指標的50%。

第三批光伏“領跑者”計劃中,尚有5GW是否在年內下達“尚不得而知”。此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西藏和海南地區光伏規模雖然不受限制,但監測結果全部是橙色,所以對這些地區今年新增裝機持保守態度。另一方面,從分布式光伏來看,整個工商業分布式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由于市場需求放緩,光伏產能繼續擴張,企業面臨較大的價格壓力,國內高效電池以及組件產能,滿足光伏‘領跑者’需求,并且在其他細分市場,包括光伏扶貧、分布式光伏方面,也能滿足相應產品的規范供應。”江華認為,“但產能是否能順利轉化為產量?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