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投資視角”?一次和一個光伏朋友聊天,當老紅指出他所在企業的價值缺憾時,他急切地解辯說我們企業也做了一批光伏扶貧業務。老紅便問:您做過股票投資,如果現在的您是一個專業股票投資人,您會因為這個企業做了一些光伏扶貧業務就重倉買進這個企業的股票嗎?這位朋友不再吭聲了。如果堅持買,那是感性。如果不買,就是理性,就是“金融、投資視角”。因為有限的扶貧業務,并不能給這家企業帶來規模、持續的收益。關注光伏產業、特別是關注當前的光伏產業,“金融、投資視角”尤為重要。

產業分析的最高境界應是金融、投資視角基礎之上的分析。無論是互聯網這樣完全市場化的產業,還是光伏這樣非完全市場化的產業,產業的發展結果都是市場化運行的結果,是在技術、政策影響之下的金融變化結果。金融邏輯說通了,一篇產業分析文章的邏輯就說通了。

好的產業分析,既要對各種相關要素進行分析,更要對各種相關要素帶來金融要素的變化和投資結果進行分析,它應當讓感性變為理性,它甚至可以決策是否投資。比如治雨和彭立斌的分析文章,大都建立在是否值得投資的邏輯分析之上。前者說“耐心地等待他成為一只真正的十倍股”。后者則說“上市公司募資到35億港幣,準備大舉投資光伏電站……最終我們卻只完善了一個屋頂電站。現在看來如果當初全部資金投資地面電站的話,可能只會落得破產清算的結果。”

在光伏產業,您可以不寫分析文章,您也可以不是企業老板,但是您必須學會運用金融、投資視角看問題。

當前的光伏產業尤其需要在金融、投資視角之上的冷靜分析。“531新政”帶來光伏業群情激奮,感性太多、理性太少,嚴重缺少金融、投資視角之上的思考。

當前的光伏市場有多嚴峻?有分析說在我國已建成的130GW光伏電站中,“進入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總量僅為40GW左右,截至目前未能進入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實際總量超過了90GW”,光伏補貼差額已經達到455億。同時由于“補貼支付不到位,導致新建光伏電站的現金流僅為正常值的20%-45%”。從金融、投資視角,這是一個隨時都會垮塌的市場。可是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還有光伏人要說“新政”能否晚一年?“新政”能否“軟著路”?

相反也有光伏人從投資價值角度分析:“新政”前“其中浙江和上海分別有地方補貼0.1元/kWh3年和0.25元/kWh5年。裝機容量5MW、系統成本5元/W、自發自用比例70%,電費折扣8折。他們的全資本金收益率高達11.9~18%,平均收益率也達到了15.33%”。“新政”后,“如果還想保持之前的收益率,系統造價只需要降低0.1~0.25元/W即可。事實上,以目前的組件和逆變器等主要設備的降價幅度,這種程度的系統成本下降早就可以覆蓋”。按照這一分析,“新政”非但“幅度過大”,且是必要及時。

“新政”看似是政策行為,實質是在“市場之手”失靈的時候對市場的強行修正。政策也許可以商量,但市場不容商量。支持光伏產業長期發展的,不僅是因為它是綠色產業、人類未來,首先是因為它是一個市場,必須符合投資邏輯。

是否具備金融、投資視角和金融動員能力,已經到了您決定在光伏產業是否去留的時刻。光伏產業是個金融要素影響巨大的產業,從事光伏產業不僅需要金融思維,而且需要強大的金融動員能力,否則您今天不出局明天也得出局。過去因為享受政策市場的紅利,您進入了光伏產業,現在如果您還沒有形成或者沒有跟隨一個金融認可的商業模式,您在光伏產業恐怕已經來日不多。就像老紅轉發《2013-2018 光伏不相信眼淚》時說:“如果您只會背誦光伏是‘類金融’,而沒有彭立斌這樣的金融視角,當前您就到了應該離開光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