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分析師 Solarwit治雨:走在行業第一線,用腳步丈量行業的荊棘,用身體感受行業的冷暖。一個月的調研下來,對行業的未來的發展也有諸多感悟,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共同思考一下行業將何去何從:
? ? ? ?01 行業成本做到最優秀的企業無懼行業周期,依然堅定擴產

無論是隆基還是通威大全,反復確認后他們的擴產步伐完全沒有放慢。這也印證了蘇旺興老師之前的判斷:行業周期到來后企業不會放慢擴產步伐,反而會以搶占市場份額為目的。

調研下來,企業不放棄擴產計劃的原因無外乎兩點:(1)新產能成本最左側,品質最右側,無懼行業周期,算賬下來即便在最糟糕的時候新產能依然可以保持略有盈利,所以堅定不移繼續擴產;(2)很多產能的投資進度已經非常深入,現在停止擴產將會使得前期投入白白浪費。

? 通威包頭2.5萬噸硅料產能9月投產、樂山2.5萬噸硅料產能10月投產;

? 通威電池產能10月投產一條線3.3GW、12月投產合肥通威投產一條電池線2.4GW;

? 隆基保山產能三季度完全投產合計新增6GW;

? 大全新能源3B的1.3萬噸硅料產能10月點火投產;

? 中環股份的四期項目爐子也在7~8月大批量到位。

由于大家產能已接近投產狀態,所以雖然5.31新政異常嚴厲,但行業龍頭公司沒有辦法在投資方面踩剎車。先前有傳言說新特能源3.6萬噸新產能投資按下暫停鍵,但根據我們調研所掌握的信息并非如此,開弓哪有回頭箭?

02 硅料、硅片已有大規模產能退出,價格跌無可跌

在一個產業群里和大家交流有朋友戲謔:現在應該統計開工率而非停工率,把產業內還在產的公司統計一下,剩下的就都是停工的了。確實如此,目前硅料硅片在產產能少于停產產能,依舊保持正常生產的硅料企業兩只手就可以數的清楚。國內硅料至少有13家停產退出,硅料庫存周期毛估在1個月左右(因為從5.31后行業內就沒有像樣的硅料采購行為了)。

現在確定依舊保持生產的企業大致有:新特能源(3.6萬噸)、大全新能源(2.2萬噸)、永祥股份(2萬噸)、內蒙古盾安(2萬噸)、洛陽中硅(1.8萬噸)、亞洲硅業(1.5萬噸)、江蘇中能自備電廠部分(4萬噸)。上述硅料產能合計17.1萬噸,月度硅料實際產出為17.1÷12=1.425萬噸。今年前五個月硅料月平均產出2.4萬噸,硅料產能在產率為1.425÷2.4=59.3%;國內硅料產能退出率為1-59.3%=40.6%。當前國內低品質硅料價格75元(觸碰到國內高成本企業的現金成本),高品質硅料價格95元(觸碰到韓國OCI的現金成本),考慮已經大批量退出的產能,我認為當前硅料價格已經見底。

? ? ? ?多晶硅片的開工率更加慘不忍睹,由于多晶硅片企業眾多,難以一一跟蹤,所以我們以低品質硅料的出貨情況來判斷多晶硅片行業的整體開工率,我據此判斷多晶硅片目前全行業的整體開工率約為30%的水平,低品質硅料出貨很不順暢,部分朋友向我反饋小的硅料廠停產關門前致密料的甩貨價格低至65元(公司名字不便透露),多晶硅片會使用到的碎片料、鍋底料、邊皮料的價格更是來到了40元(含稅)的水平。

由于硅料和多晶硅片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產能退出,所以雖然今年三季度需求不佳,但有效供給更少,所以我大膽判斷當前硅料、硅片價格已經見底。而且由于根據成本計算的公式,2.2元的多晶硅片依舊是虧現金的價格,待到庫存拋售完畢后,多晶硅片的價格還會有所回升,預期三季度多晶硅片的價格會來到2.4~2.6元之間。

03 ?1.7元每瓦的組件確實存在,并且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近日有媒體寫文章說1.7元的組件不可信,前面我曾經分析過:531政策的突發性使得行業內眾多企業的庫存管理失效,本來手握大量待交付訂單的企業卻紛紛接到電話說要訂單退訂,致使行業內組件環節的庫存毛估估高達10GW(這是根據EVA出貨數據和終端出貨數據對比得到的結論),突然而至的寒冬又迫使大家緊急儲備現金著急拋售手中組件庫存,所以這一輪行業調整是以價格斷崖式下滑,一步到底的方式出現的。這是出現1.7元多晶組件的原因之一,所以1.7的組件不一定是劣質,而是行業內的辛酸可憐人在割肉大拋售。

? ? ? ?出現1.7元的組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從今年開始多晶組件的功率檔從去年的270提升到現在的275,很多電站設計均是按照275的組件規格,對應電池功率是18.6%。所以18.6%的電池效率很多電池產能的一道坎,效率高于18.6%就可以賣到正常價格,但是當效率低于18.6%(例如18.55%的電池效率)就非常尷尬了,雖然只是效率略低,封裝后的實際功率甚至可以做到274瓦的水平,但是根據規則274瓦的組件只能標定為270組件,不符合諸多電站業主的設計要求。結果就是這樣的組件沒人要,甚至只能按照B級電池片出售,價格僅為正常電池的8折。由于行業內大量的多晶電池產能無法做到18.6%以上水準,部分垂直整合廠商甚至停掉自己的產能轉而購買通威的電池片。而即便通威這樣優秀的公司也不能做到100%達到18.6%以上的效率,這就使得市場中必然存在著一些原本是A級電池片的產品按照B級賣。我了解到效率<18.6%電池片市場售價為0.8元/瓦,考慮0.9元的含稅封裝成本以后,對應組件售價恰好為1.7元。這是市場中存在1.7元組件的另一方面原因。而實質上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這樣的組件雖然標定為270瓦,但是實際功率可能和A級別組件僅相差2~3瓦組件。這樣的產品不是劣質品,是特殊市場環境下的高性價比產品。

當然我不敢完全否認部分人超低價拋售劣質品,這一段的分析是想告訴產業內的朋友:1.7元組件確實存在而且不完全是劣質品。在細心甄別、確保品質的基礎上,這樣底價的產品出現可能會幫助國內電站提前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

04 單多晶硅片合理價格差0.8元,媒體說單晶硅片再降0.6無合理性根據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硅料和多晶硅片的供求問題,得出結論:硅料價格已經見底,多晶硅片價格低于現金成本,三季度多晶硅片價格會有所回升。我們取多晶硅片2.5元的三季度價格中樞(此為我的預判假設,我認為三季度多晶硅片價格會恢復到2.5元的水平),加上0.8元的合理價格差,對應的單晶硅片價格2.5+0.8=3.3元;當前隆基股份報價3.35元,中環股份報價3.32元,考慮大企業采購時會有1~3分錢的商務折讓,實際成交價格確實已經到了3.3元的位置。

那么目前單多晶硅片0.8元的合理價格差是如何計算到的呢?本文首次披露合理價格差計算背后的邏輯:當前普通多晶A級組件價格2元,功率275瓦;普通單晶組件價格2.07元,功率285瓦(兩者可以保持1毛的價格差是因為更高功率的單晶組件可攤低電站建設的面積相關成本),那么普通單晶組件的價值溢價為:285×2.1-275×2=48.5元;

由于普通單多晶組件后端電池成本和封裝成本一致,這部分價值均有硅片品質帶來,一片組件硅片數量為60張,單張硅片帶來的價值溢價為:48.5÷60=0.8

就是說對于普通單多晶組件,單晶硅片賣貴0.8元是合理的。

上面對比的是普通單多晶電池,但是當我們疊加perc、se激光、半片、反光貼條等一系列新技術以后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單晶組件疊加上述新技術以后年底功率可以從285瓦提升至320瓦;多晶組件同樣也可以疊加上述技術,但是效果略差,完全疊加上述技術以后年底功率從275瓦提升至300瓦。普通組件時代兩者功率差285-275=10瓦;但是一系列新技術疊加以后兩者功率差為320-300=20瓦,功率差明顯拉大。在功率差明顯拉大以后對應到硅片的合理價格差也將會明顯拉大。根據王淑娟老師先前的測算,功率每高1瓦,帶來的組件價值為1分。所以如果300瓦的perc多晶半片組件售價為2元/W;那么320瓦的perc單晶半片組件售價為2.2元/W是合理的;此時由硅片品質帶來的價值溢價為:320×2.2-300×2=104元;

每片組件對應60張硅片,則每張硅片的溢價為:104÷60=1.733元

就是說當疊加了一系列新技術以后,單晶硅片賣貴1.733元是合理的。結論已經再清晰不過了,不斷涌現的新的光伏電池技術和組件技術,正在把多晶硅片逼向徹底的絕境。站在今年這個時間點:單晶硅片受制于高品質硅料供應不足和高品質電池產能不足,今年單晶市場占有率預計為剛突破50%;而到了2020年,伴隨著國內一大批高品質硅料產能的投產和perc技術成為標配,單晶組件市場占有率會達到80%,從而成為絕對主流。多晶硅片則會憑借超低價的硅料占領20%的低端市場和非標市場。未來單晶硅片的市場占有率取決于高品質硅料的供應比率。當然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上面的計算只能測得一個均衡,是長期單多晶硅片合理價格差的水平,實際發展中要受到各種因素的擾動。在2018三季度,單晶硅片受到的挑戰明顯大于多晶硅片,主要是因為:

1、前期多晶硅片價格廝殺慘烈,單晶硅片價格則高高在上反應滯后,致使很多訂單轉移,轉向多晶;

2、單晶路線國內市場份額高,而5.31新政使得國內市場斷崖下滑,海外單晶接受度正在提高但仍需時間;

3、從競爭結構上講,海外渠道布局完善的傳統主流大廠都以多晶產能為主,單晶缺乏海外推廣勢力;

4、從海外光伏項目屬性上講,海外項目建設周期長,一般需要兩年,現在發貨的訂單往往是去年設計好的電站。就算此時單晶降價至極其突出的性價比,海外電站從現在開始改變設計選用單晶,但實際對單晶形成大規模有效需求也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