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對中國、馬來西亞加征保護稅
當地時間7月16日,印度光伏保障措施案作出終裁,
貿易救濟總局建議征收兩年的保障措施稅,稅率如下:第一年25%,接下來的6個月20%,再接下來的6個月15%,除中國和馬來西亞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免除保障措施稅。保障措施將會在常務委員會(Standing Board)同意,且財政部發布征稅令之后開始執行。
文件部分內容如下圖:
二、稅收或導致印度電池片供不應求(來自PVinfoLink)
根據PVinfoLInk的統計,今年印度的組件需求預估會在9-11GW之間,而過往中國制組件是印度市場最大的供貨商,2017年全年中國出口印度組件超過9GW。
但2018年截至目前為止,不僅先前已經受到貿易戰疑慮影響、中國出口印度組件的數量大幅減少,另外目前印度的項目開發進度稍嫌緩慢,因此到今年五月,組件出口印度數量約只有3.1GW,與2017年同期相比減少了約33%。
印度目前本土的自有產能在電池片端約為2.5GW,而今年由于項目發展較慢、加上海外進口組件價格持續降低,多數當地電池廠并沒有擴增產能計劃。
此外,隆基計劃在印度新投入的1GW電池片與組件產能,2018年底印度本土的電池產能遠不能滿足當地的需求。
然而,本次建議中有“其他開發中國家進口組件不得超過印度總進口量之3%、電池不得超過總進口量9%“的規定。因此,越南、泰國合計近10GW的電池片產能也無法貢獻太多,整體要滿足每年超過10GW組件需求仍是遠遠不及。
三、是否會產生“201”法案類似的效應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此項提案未來還要送交印度財政部裁決才會成立,但由于是DGTR的final determination,也就是最終裁決,所以最終大概率實施。需要中國政府和行業企業開展進一步的工作,將來才會出現不征稅,或者其他方式和解的情況。
今天早上,就有人稱:一覺醒來,印度又要屯電池片了!
2017年,由于行業內預期到美國201法案的實施,為了避免未來的征稅,導致三季度出口美國的組件量激增!從而造成三季度淡季不淡,反而各種價格逆市上漲。
那這次印度的企業會不會趁法案正式實施,大量囤積電池片,從而造成國內電池片需求激增?
業內人士指出:理論上,現在印度財政部隨時征稅。如果企業的發貨、到港清關時間在開征之前,是可以避免征稅的。那就看企業的決策,與時間賽跑了!
然而,印度政府貿易摩擦案件自由裁量權很大,不按套路出牌。歷史上2012-2014年的第一次雙反結果,最后對國內光伏產品征稅了,但沒收稅。
via
智匯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