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城市“試點示范期為三年,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標準根據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安排10億元,省會城市每年安排7億元,地級城市每年安排5億元。”
“2+26”城市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含辛集)、唐山、保定(含定州)、廊坊、滄州、衡水、邯鄲、邢臺市,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山東省濟南、淄博、聊城、德州、濱州、濟寧、菏澤市,河南省鄭州(含鞏義)、新鄉(含長垣)、鶴壁、安陽(含滑縣)、焦作(含濟源)、濮陽、開封市(含蘭考)。
汾渭平原11城市
山西省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市,河南省洛陽、三門峽市,陜西省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渭南市以及楊凌示范區。
上述城市每年補貼合計:
10億元×2(直轄市)+7億元×3(省會)+5億元×21(地級市)+3億元×11(汾渭平原)=179億元/年!
所以說,清潔取暖大有可為!
那么“光伏+取暖”的模式如何呢?
早在2017年,霧霾問題嚴重的河北首次發起了自我挑戰——為了破解冬季燃煤取暖帶來高污染問題,以及煤改電、煤改氣取暖方式存在的不足,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首先布局完成了歷年來最大規模的煤改電配套電網建設,累計改造供暖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惠及石家莊、邢臺、邯鄲、滄州、保定等河北省南部城鄉居民用戶18.3萬戶,涉及近700個行政村(社區)和2666家企事業、教育單位。今年河北省電力部門更將探索開展光伏+電采暖等新技術研究, 加強配電網規劃研究和煤改電配套電網建設力度,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提前開展煤改電確村確戶工作,加快項目落地,確保10月底前全部建成。
不止河北,為了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山東也早在2009年就率先成立了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制定了分體式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光伏農業大棚及園區建設技術規范等一批太陽能團體標準,還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三屆的國內外知名的江北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展會,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智囊服務和合作交流平臺。

各地如此被獲青睞“光伏+電采暖”模式,必有其獨到之處。
實際上,“光伏+取暖”系統實現光伏電站、空氣能熱泵、能源管理平臺三者的適配組合,使用光伏電站作為空氣能熱泵的電能補充,空氣能熱泵通過空氣能、電能進行供暖,光伏電站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補充空氣能熱泵所需的電力,能源管理平臺實現智能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真正實現清潔取暖與能源投資的雙重目標。

以阜平縣城南莊的“光伏+空氣源熱泵”示范項目為例,面積為123.5平方米的農戶家中,安裝了功率為5.4千瓦的屋頂光伏電站,以及功率5千瓦的空氣源熱泵及地暖系統。合計每個采暖季每平方米的采暖成本為23.2元。
作為供暖設備,其他供暖方式都需要花錢取暖,而“光伏+取暖”系統甚至可以在全生命周期內創造收益,這無疑是“531新政”頒布后一大利好消息。
“煤改電”催生市場
光伏+取暖設計創造收益
在商務模式上,“光伏+取暖”主要采用“銀行貸款+企業出資”、“政府補貼+農戶出資”等模式。參照“電代煤”政策,英利“光伏+取暖”系統項目總工程師蔡春表示,“我們先后完成阜平城南莊、安新縣馬村兩地共計4個示范項目。數據監測顯示,近一個月的測試期內,設備運行正常,室內平均溫度在18℃左右,運行效果良好。”他認為,與傳統取暖方式比較,“光伏+取暖”系統供熱效率可呈倍數增加,河北也正在成為“光伏+取暖”市場新的逐鹿之地。

"山東省經信委節能辦科長張成泉也在6月15日舉辦的山東省太陽能創新發展交流會上提出:“山東省發展綠色清潔取暖具有雄厚的資源和產業優勢,發展清潔取暖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要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
目前,生態環境部還已啟動對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的強化督查,將從今年6月持續至明年4月底。國家為了打好藍天保衛戰,督查組將進一步督促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責任,圍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4項重點任務,檢查“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情況、工業企業環境問題治理情況、清潔取暖及燃煤替代情況等13項督查任務。
不難發現,包括新修訂的法律、督查機制以及各省市地區相應政策等在內一系列組合拳凸顯了國家對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重視,及新技術研發解決環境問題的迫切。所以,一方面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是大勢所趨,利國利民。在如此良好的基礎之上得以推廣和應用,“光伏+電采暖”系統的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