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潤光伏近日發布債務逾期公告,截至目前(7月24日),公司累計逾期債務金額為32.25億,其中累計銀行貸款等債務為11.95億,信托保理、融資租賃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債務為20.29億。公司公告稱,目前,已有部分金融機構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起訴訟及采取保全措施。

事實上,不只是訴訟保全,部分企業已開始申請海潤光伏旗下子公司破產清算。江蘇太陽以海潤電力(海潤光伏全資子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江陰法院提出對海潤電力進行破產清算的申請,目前,法院已受理了該申請。據公告,截至2017年底,海潤電力凈資產為-2.32億,已資不抵債。

事實上,在海潤光伏持續虧損的背景下,不僅公司子公司面臨破產清算,整個公司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然而,這一危機的承擔者卻是24萬散戶。

巨額融資打水漂,業績承諾成一紙空文

海潤光伏成立于2004年,主要生產硅棒、硅片等。2009年,被業界譽為中國光伏教父的楊懷進加入了海潤光伏,其將公司業務擴展到太陽能電池片領域。

2011年,申龍高科因業績持續低迷,公司面臨退市的壓力下,進行了資產重組。公司將申龍高科原有的資產、負債等全部剝離;然后以發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海潤光伏,交易對價為23.35億。

? ? ? ?收購時,海潤光伏股東做出的業績承諾為2011年—2013年,凈利潤分別為4.98億、5.09億和5.28億。然而,海潤光伏借殼上市第一年就未實現業績承諾,2011年,其凈利潤為4.02億。2012年,公司凈利潤更是暴跌超過99%,2013年則陷入虧損。下圖為財聯社根據財報繪制的海潤光伏歷年總營收與凈利潤:

更值得關注的是,業績承諾雖不達標,但卻擋不住公司定增融資的沖動。2014年,公司以做大、做強為由,擬投資建設羅馬尼亞光伏電站項目及多晶硅擴建等工程,隨后,公司以定增的方式募集了37.18億資金用于擴張。

然而,擴張反而使得公司失血加重。2017年,海潤光伏出現了24.36億的巨額虧損。事實上,自海潤光伏借殼上市以來(2011年—2018年3月底),公司合計凈利潤為虧損45.94億。

大股東套現離場,24萬股民成接盤俠

在持續虧損的背景下,海潤光伏大股東開始悄然撤退。2015年1月底,海潤光伏發布公告稱,為了積極回報股東,與所有股東分享公司未來發展的經營成果,公司前三大股東紫金電子、九潤管業、楊懷進提議,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20股。

與此同時,海潤光伏三大股東均進行了減持公告,其中,紫金電子和九潤管業擬清倉式減持,楊懷進擬減持不超過3453萬股。下圖為財聯社對海潤光伏公告的截圖:

在海潤光伏公布高送轉方案后,股價大幅上漲。公司大股東卻在此時開始瘋狂套現減持。據統計,在公布高送轉方案后的短短四個月內,包括董事長楊懷進在內,公司各大股東套現金額高達35.6億。

然而,高送轉方案公布不久,公司就發布了2014年業績預虧公告,虧損額高達8億,隨后,又將虧損額修改為虧損9.5億。并稱,由于連續兩年凈利潤為虧損,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最終,這場高送轉騙局的買單者是廣大散戶。這從公司股東戶數的變化可見一斑。2014年9月底時,海潤光伏的股東人數為3.31萬人,到2015年3月底,這一數字大幅增加到12.68萬人,短短6個月時間,股東戶數增加了9.37萬人。此后,海潤光伏的散戶人數持續攀升,截至2018年3月底,其股東人數已高達24.19萬人。

目前,海潤光伏第一大股東楊懷進持股占比為6.61%,這并不是其不想減持,因為楊懷進所持有的全部股份已被司法凍結。而海潤光伏的第二大股東持股不足0.5%。

然而,接盤海潤光伏的散戶們,其日子并不好過。目前,公司股價僅為0.87元,此外,公司審計師—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在2017年審計報告中稱,因資金短缺,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并涉及大額訴訟,公司不能維持正常生產,財務狀況持續惡化,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事實上,即便海潤光伏能正常生產,但在光伏補貼新政的背景下,其面臨的壓力可能有增無減。

光伏行業整體形勢嚴峻:補貼大幅退坡

2009年起,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開始迅速發展,到2012年隨著大量企業進入,產能過剩現象嚴重,加上美國及歐洲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加劇了中國光伏企業的困境。2013年以來,為推動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制定了包括上網標桿電價給予補貼、提供優惠稅收和新增規劃裝機規模等在內的扶助政策。

在此背景下,中國光伏行業出現了迅猛發展。以裝機光伏為例,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17年,中國累計裝機光伏電站容量達130000兆瓦,與上年相比,漲幅高達67.91%。下圖為財聯社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繪制的中國累計裝機光伏電站容量:

不過,光伏裝機容量的迅猛發展,也使得國家的補貼負擔不斷加重。國家能源局在今年5月時曾表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累計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總計達到1127億,其中光伏補貼缺口455億。

在此背景下,國家對光伏的補貼力度不斷退坡。以國內二類資源區的光伏電站上網標桿電價為例,2013年時,其上網電價為0.95元/千瓦時,到2018年5月,這一數字已下降到0.6元/千瓦時。降幅高達36.85%。事實上,在今年5月底,國家能源局更是發布了史上最嚴新政,不僅調低了光伏上網標桿電價,還暫停了需要補貼的新增建設規模。

光伏電站需要光伏發電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這導致國內光伏企業負債率不斷攀升。據鵬元評級研報,2017年,光伏企業負債率中位數約在55%左右,最高的已經超過80%。

此外,電站運營的補貼周期正不斷延長,應收賬款占用的營用資金規模越來越大。鵬元評級研報認為,光伏行業整條產業鏈應收賬款復合增長率在30%左右;這會直接影響到光伏企業的再融資能力和資金周轉能力,對于短期債務高企且資產抵押比例已經較高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由此看來,海潤光伏未來的路將異常艱險,公司整體或將面臨破產清算的壓力。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包括海潤光伏大股東在內,A股資本市場屢禁不止的違規減持,難道還不能說明懲罰機制存在漏洞嗎?(來源:財聯社)